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蘇泂的《夢峽》
全文:
未定還家樂,仍思去國情。
猿枝樓閣影,龍府佩環聲。
水漩欹斜碧,山搖突兀晴。
分明昨夜夢,百丈峽中行。
參考注釋
分明
(1) 清楚(明白)狀
此七月望日之事也,汝在九原,當分明記之。——清· 袁枚《祭妹文》
(2) 簡單明了地
這分明不對
(3) 清楚地劃開界限
昨夜
(1).昨天夜裡。 南朝 宋 鮑照 《上潯陽還都道中》詩:「昨夜宿 南陵 ,今旦入 蘆洲 。」 前蜀 毛文錫 《醉花間》詞之一:「昨夜雨霏霏,臨明寒一陣。」 巴金 《探索集·長崎的夢》:「昨夜,我夢見我在 長崎 。」
(2).日前。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六:「夫人與 鄭恆 親。雖然昨夜見許,未足取信。」
百丈
(1).極言高、深或遠。 漢 枚乘 《七發》:「上有千仞之峯,下臨百丈之谿。」 南朝 梁 沉約 《新安江水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游好》詩:「千仞寫喬樹,百丈見游鱗。」 唐 韓愈 《次同冠峽》詩:「落英千尺墮,遊絲百丈飄。」《北史·西域傳·小月氏國》:「其( 小月氏國 )城東十里,有佛塔,周三百五十步,高八十丈……所謂百丈佛圖也。」
(2).牽船的篾纜。《宋書·朱超石傳》:「時軍人緣 河 南岸,牽百丈, 河 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為虜所殺略。」 唐 杜甫 《十二月一日》詩之一:「一聲何處送書雁,百丈誰家上瀨船。」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百丈》:「 杜 詩舟行多用百丈,問之 蜀 人,雲,水峻岸石又多廉稜……故劈竹為大瓣,以痲索連貫其際,以為牽具,是名『百丈』。」《醒世恆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從此一路都是上水,除非大順風,方使得布帆,風略小些,便要扯著百丈。你道怎麼叫做百丈?原來就是縴子。」 清 黃遵憲 《下水船歌》:「百丈橫牽上瀨舟,三朝三暮見 黃牛 。」
(3).借指井繩。 唐 杜甫 《銅瓶》詩:「銅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
(4). 唐 代名僧 懷海 ,住 洪州 百丈山 ,因以為號,稱「百丈禪師」。參閱《景德傳燈錄·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
中行
(1).行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論語·子路》:「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
(2).泛指中庸之道。 清 姚鼐 《方侍廬先生墓志銘》:「先生默默,獨守中行。」
(3).中等德行。《荀子·子道》:「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
(1).中軍。《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晉侯 作三行以御 狄 , 荀林父 將中行。」《吳越春秋·夫差內傳》:「 范蠡 在中行,左手提鼓,右手操枹而鼓之。」參見「 三行 」。
(2).中列。《吳子·勵士》:「於是 武侯 設坐廟廷,為三行饗士大夫。上功坐前行,餚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餚席器差減。」
(3). 唐 宋 時,尚書省分六部為三行。以兵、吏及左右司為「前行」,刑、戶為「中行」,工、禮為「後行」。見 宋 王溥 《唐會要·尚書省諸司上》。
(4).複姓。 漢 有 中行說 。見《史記·匈奴列傳》。
蘇泂名句,夢峽名句
名句推薦
拍馬屁,手段高,辦公事,天良盡
陳獨秀《憤時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