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招我上南台,瑞應闌乾天半倚

范成大重遊南嶽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范成大的《重遊南嶽》

全文:
舍舟得馬如馭氣,步入青松三十里。
我從蠻嶺瘴煙來,不怕雨雲進岳趾。
憶昔南征款廟庭,往來無恙神所祉。
當時已有歸田願,帝臨此習如白水。
煌煌南正館於東,手握八觚溫玉璽。
駿奔灊霍左右輔,好生不殺扶炎紀。
崇禋竣事曉壇空,躋攀小試青鞋底。
不知雲磴幾千丈,但見漫山白龍尾。
石頭招我上南台,瑞應闌乾天半倚
福嚴鐘聲過橋來,彷佛三生如夢裡。
堂中尊者已先去,苔鎖岩扉何日啟?竹嫌磽确老逾瘦,松畏高寒蟠不起。
臞儒尚病怕深登,幽討未窮行且止。
我評七十二高峰,鬱律穹窿少觀美。
儼然可瞻不可玩,往往雄爭如負扆。
乃知岳鎮蓋深厚,不與他山爭秀偉。
區區獻狀眩兒童,乳洞淡岩真戲耳。

范成大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范成大石頭招我上南台,瑞應闌乾天半倚書法作品欣賞
石頭招我上南台,瑞應闌乾天半倚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石頭

(1) 大小、形狀不定的礦物質凝結物;岩石

滾下山的石頭

(2) 石頭城,今之南京

南台

(1). 十六國 夏 主 赫連勃勃 取 長安 後,稱 長安 曰 南台 。《晉書·地理志上》:“ 勃勃 僭號於 統萬 ,是為 夏 。置 幽州 牧於 大城 ,又平 劉義真 於 長安 ,遣子 璝 鎮焉。號曰 南臺 。”

(2).御史台。以在宮闕西南,故稱。 南朝 梁元帝 《薦鮑幾表》:“前宰 東邑 ,實有二 魯 之風;近處 南臺 ,欲尊兩 鮑 之則。”《通典·職官六》:“ 後漢 以來謂之御史臺,亦謂之蘭臺寺。 梁 及 後魏 北齊 ,或謂之 南臺 。 後魏 之制,有公事百官朝會名簿,自尚書令僕以下,悉送 南臺 。” 清 王士禛 《喜羨門閣學卜鄰之作》詩:“東閣從容多密札, 南臺 潦倒恕彈文。”又 元 代指由 揚州 徙至 建康 的行御史台。 清 李慈銘 《越縵堂讀書記·札記》:“又 至元 十四年初立行御史臺於 揚州 ……二十七年,徙 揚州 行臺於 建康 ,專涖 江南 之地,號 南臺 。”

(3).台名。即 戲馬台 。在 江蘇省 銅山縣 南。 晉 義熙 中, 劉裕 嘗大會群僚賦詩於此。 南朝 宋 元嘉 時, 魏 主南侵至 彭城 ,亦嘗登此。《水經注》謂即 項羽 掠馬台 ,其下有玉鉤斜道。 宋 蘇軾 《次韻呂梁重屯田》:“待君筆力追 靈運 ,莫負 南臺 九日期。” 王文誥 輯註:“ 縯 曰:‘ 劉裕 為 宋 公,在 彭城 ,九月九日,出遊 戲馬臺 ,送 孔靖 辭位歸鄉。 謝靈運 、 宣遠 等,並從作詩。’” 宋 蘇軾 《台頭寺送宋希元》詩:“相從傾蓋只今年,送別 南臺 便黯然。” 查慎行 註:“ 南臺 即 戲馬臺 ,以在 徐州 城南,故名。”

(4).台名。 瀛台 的舊稱。在 北京 。 清 吳偉業 《即事》詩之三:“從游 西苑 花初放,侍宴 南臺 酒半醒。” 清 高士奇 《金鰲退食筆記》卷上:“ 瀛臺 ,舊為 南臺 ,一曰 趯臺坡 。本朝 順治 年間,別建宮室,為避暑之處。”

(5).山名。即 釣台山 。在 福建省 福州市 南 閩江 中,故亦曰 南台山 。 宋 陸游 《度浮橋至南台》詩:“客中多病廢登臨,聞説 南臺 試一尋。” 錢鍾書 註:“ 南台 ,一稱 釣台山 ,在 閩江 中。”《明史·湯和傳》:“尋拜征南將軍……遂與副將軍 廖永忠 伐 陳友定 ,自 明州 由海道乘風抵 福州 之 五虎門 ,駐師 南臺 ,使人諭降。”

(6).山名。在 廣州 香山縣 (今 中山縣 )南五十里,兩山相對如台,故名。參閱《明一統志》。

瑞應

古代以為帝王修德,時世清平,天就降祥瑞以應之,謂之瑞應。《西京雜記》卷三:“瑞者,寶也,信也。天以寶為信,應人之德,故曰瑞應。”《後漢書·百官志二》:“太史令一人……凡國有瑞應、災異,掌記之。”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祥瑞》:“草木鳥獸之珍不可一二數,一時君臣稱頌,祥瑞蓋無虛月,然……邦國喪亂,父子遷播,所謂瑞應又如此也。” 明 陶宗儀 《輟耕錄·傳國璽》:“又寶璽之出,正當皇 元 聖天子六合一統之時,宮車晚出之近朝,以見天心正為繼體之君設也,此瑞應之兆二也。”

乾天

猶參天。謂高出空際。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溱水》:“崖峻險阻,巖嶺乾天,交柯雲蔚,霾天晦景,謂之 瀧中 。”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立言》:“搜尋仞之隴,求乾天之木,望牛跡之水,求吞舟之魚,未可得也。”

范成大名句,重遊南嶽名句

詩詞推薦

石頭招我上南台,瑞應闌乾天半倚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