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陸九淵的《挽石子重》
全文:
古重百里長,寄命謀託孤。
今以京秩授,糜至無賢愚。
州家督版帳,殿最視所輸。
況乃積弊久,宿負堆文符。
老奸乘倉皇。
陰拱為師模。
民窮斂愈急,吏飽官自癯。
天子為焦勞,宵旰思良圖。
高選部使者,庶使德意敷。
石君在薦剡,聞者皆歡愉。
不知何方民,凋瘵遲君蘇。
君丞固安日,歲旱當蠲租。
縣白如故事,守怒牢睢盱。
賴君爭之力,意得所請俞。
揭數授里正,俾後不可渝。
又嘗宰尤溪,吏輩初闚{闚規換俞}。
首以財匱告,欲辟侵民途。
君乃治稅籍,弊蠹窮根株。
簡易以便民,上下交相孚。
民自不忍負,豈復煩催驅。
關征且損數,孰謂儒術迂。
使家得此人,黃屋何憂虞。
惜哉不及用,重使吾嗟吁。
參考注釋
不知
是指對於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凋瘵
(1).衰敗;睏乏。 唐 王勃 《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昔者萬人疾疫, 神農 鞭草而救之;四維凋瘵, 夏禹 刊木以除之。” 宋 李綱 《與右相條具事宜札子》:“適當早暵之餘,財用匱乏,民力凋瘵,不取於民,則調度不足,取之過甚,則人心驚疑。”《明史·忠義傳六·陳美》:“兵燹之餘,民生凋瘵。” 梁啓超 《為國會期間問題敬告國人敬告農民》:“失今不為,更閲數年,則老弱轉溝壑,壯者散四方,凋瘵而不可復,雖有善者,無能為矣!”
(2).指困窮之民或衰敗之象。 唐 白居易 《忠州刺史謝上表》:“下安凋瘵,上副憂勤,未死之間,斯展微効。” 宋 蘇軾 《賀提刑馬宣德啟》:“匪惟凋瘵之獲蘇,抑亦庸虛之知勉。”《明史·黃福傳》:“ 永樂 初,建 北京 行部,綏輯凋瘵。” 清 唐孫華 《冬日抒懷》詩之二:“雖蠲累歲租,曾未起凋瘵。”
陸九淵名句,挽石子重名句
名句推薦
詩詞推薦
![不知何方民,凋瘵遲君蘇 詩詞名句](/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