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王遂的《登釣台》
全文:
老倦無心上將壇,桐江千尺一漁竿。
共時翻手功名易,自許經心歲月寬。
禮樂三千輝冕輅,風雲四七盛衣冠。
上虞人物饒娥路,贏得清高照歲寒。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禮樂
禮節和音樂。古代帝王常用興禮樂為手段以求達到尊卑有序遠近和合的統治目的。《禮記·樂記》:“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統同,禮辨異。禮樂之説,管乎人情矣。” 孔穎達 疏:“樂主和同,則遠近皆合;禮主恭敬,則貴賤有序。”《呂氏春秋·孟夏》:“乃命樂師習合禮樂。” 高誘 註:“禮所以經國家,定社稷,利人民;樂所以移風易俗,盪人之邪,存人之正性。” 唐 杜甫 《秋野》詩之三:“禮樂攻吾短,山林引興長。”
三千
(1).《書·呂刑》:“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剕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二百。五刑之屬三千。”後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罰。《三國志·魏志·陳群傳》:“夫三千之屬,雖未可悉復,若斯數者,時之所患,宜先施用。”《晉書·謝尚傳》:“夫無後之罪,三千所不過。”《南史·孔琳之傳》:“若三千行於叔世,必有踴貴之尤,此五帝不相循法,肉刑不可悉復者也。”
(2).泛言數目之多。 三國 魏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
(3).指三千大千世界。 南朝 宋 謝靈運 《與諸道人辨宗論》:“三世長於百年,三千廣於 赤縣 ;四部多於戶口,七寶妙於石沙。”
風雲
①風和云:天有不測~。 ②比喻變幻動盪的局勢:~突變。四七
(1).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二十八年。《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光武 先在長安時,同捨生 彊華 自 關中 奉赤伏符,曰:‘ 劉秀 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鬭野,四七之際火為主。’” 李賢 註:“四七,二十八也,自 高祖 至 光武 初起,合二百二十八年,即四七之際也; 漢 火德,故火為主也。”《北齊書·文苑傳·顏之推》:“四七之期必盡,百六之數溘屯。”原註:“ 齊 初踐祚計止於二十八年。”
(2).二十八。四乘七所得。亦指人年二十八歲。《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
(3).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 東漢 開國功臣 雲台 二十八將。《文選·張衡<東京賦>》:“我 世祖 忿之,乃龍飛 白水 ,鳳翔參墟,授鉞四七, 共工 是除。” 李善 註:“四七,二十八將也。”《文選·左思<魏都賦>》:“相兼二八,將猛四七。” 張載 註:“四七者, 漢 光武 二十八將也。” 清 王闓運 《擬李鴻章陳苗事摺子》:“ 援 ( 馬援 )之智勇,冠於四七。”參見“ 二十八將 ”。
(4).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二十八宿。《後漢書·劉瑜傳》:“蓋諸侯之位,上法四七,垂文炳燿,關之盛衰者也。” 李賢 註:“四七,二十八宿也。諸侯為天子守四方,猶天之有二十八宿。《漢官儀》曰:‘天子建侯,上法四七也。’” 前蜀 杜光庭 《蜀王葛仙化祈雨醮詞》:“伏以四七在天,垂文定位;三八鎮地,設象分靈。”
(5).舊俗,人死後每隔七天為忌日,祭奠一次。第四個忌日稱“四七”。《儒林外史》第二六回:“ 鮑廷璽 哭著應道:‘小的父親死了。’ 向道臺 道:‘沒了幾時?’ 鮑廷璽 道:‘明日就是四七。’”參見“ 七七 ”。
衣冠
(1) 衣服和禮帽
(2) 服飾
衣冠不整
(3) 指紳士,借指禮教、斯文
衣冠之弟
王遂名句,登釣台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