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五鎮列方隅,扼吭拊背據其樞

乾隆錘峰歌

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錘峰歌》

全文:
在天有六星,開德宣符贊鴻運。
在地有昆崙,嵥然中峙四維鎮。
昆崙一支走華區,壇曼案衍群峰都。
五嶽五鎮列方隅,扼吭拊背據其樞
神禹行水跡雖遍,天秘地鑰無繇見。
小試僅得及底柱,至今疏導傳宇縣。
靈皋奧壤應有待,乃回堯顧怡八彩。
帶河襟巘辟仙莊,卓然峰立東岡在。
東岡峰立初無名,象形闡義錫嘉稱。
宇宙以來便有此,惟聖人通天地情。
造物妙在壚錘間,奉三要達神明權。
平施稱物無容意,治崇金鑒千秋傳。
八柱何當一已足,馬援標名笑銅沃。
春來簇簇自為繡,雪後晶晶幻成玉。
穹窿高矗飛雲流,亭亭入望偏宜秋。
一輪冰鏡正圓滿,憑將掛著千山頭。

乾隆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五嶽

中國的五大名山,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和中嶽嵩山

五鎮

(1).即五嶽。《周禮·春官·大司樂》“四鎮五嶽崩” 唐 賈公彥 疏:“五州五鎮得入岳名,餘四州不得岳名者,仍依舊為鎮號,故四鎮也。”

(2).指五嶽以外的東鎮 青州 沂山 ,西鎮 雍州 吳山 ,中鎮 冀州 霍山 ,南鎮 揚州 會稽山 ,北鎮 幽州 醫巫閭山 。《宋史·禮志五》:“其五鎮, 沂山 舊封 東安公 , 政和 三年封王; 會稽 舊封 永興宮 , 政和 封 永濟王 ; 吳山 舊封 成德公 , 元豐 八年封王; 醫巫閭 舊封 廣寧公 , 政和 封王; 霍山 舊封 應聖公 , 政和 封 應靈王 。”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二:“凡四海、五鎮、五嶽、四瀆、 闕里 長白山 帝王陵,共五十九處。”

方隅

(1).四方和四隅。借指邊疆。《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疆埸騷動,方隅內侵,沒軍喪眾,干戈不息者,邊將之憂也。” 唐 白居易 《杭州刺史謝上表》:“旋屬方隅不寧,朝廷多事。”《前漢書平話》卷上:“念爾福緣名分薄,何能端坐鎮方隅。”

(2).全面積中的一部分。多指邊側之地或角落之地。《周書·任果傳》:“ 任果 字 靜鸞 , 南安 人也。世為方隅豪族,仕於 江 左。” 唐 劉知幾 《史通·載文》:“國止方隅,而言併吞六合;福不盈眥,而稱感致百靈。” 明 徐渭 《<會稽縣誌>諸論》:“僧 一行 之言曰:‘星之與土,以精氣相屬,而不係於方隅。’” 朱自清 《“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自知’而不先‘知他’,只是聚在方隅,老死不相往來的辦法;只是‘不可以語冰’的‘夏蟲’,井底蛙,磨坊里的驢子之流而已。”

(3).借指拘於一偏。 清 顧炎武 《復陳藹公書》:“當世之通人偉士,自結髮以來奉為師友者,蓋不乏人,而未敢存門戶方隅之見也。”

(4).指邊和角。 鄭觀應 《盛世危言·技藝》:“否則方隅不準,鉤鬭難工。”

(5).方位。 宋 周煇 《清波雜誌》卷十:“若創建第宅,趣於落成,歲月方隅,或犯所禁,且不忖分量,唯務壯麗,禍不旋踵,自速其釁者多矣。”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四:“ 天井水 亦曰 龍陂 , 酈道元 曰:‘廣圓二百餘步,在 靈豀 東江 隄內。水至淵深,有龍見於其中,故曰 龍陂 。’以方隅求之,毫釐不失。”

扼吭拊背

掐其喉而擊其背。喻控制要害,前後夾擊。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四:“扼 江 十郡,其要七渡;負海七省,其要十津。外接島夷,內防盜艇,如何而形格勢禁,如何而扼吭拊背,願聞其宜忌,可乎?”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籌議日本改約暫宜緩允疏》:“厚集南北洋戰艦,分撥出巡,為扼吭拊背之謀。” 陳光遠 《請力爭青島電》:“踞巔盬腦,扼吭拊背,雖有智者,莫能有謀。”

乾隆名句,錘峰歌名句

詩詞推薦

五嶽五鎮列方隅,扼吭拊背據其樞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