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恭瞻太祖皇帝甲冑作歌》
全文:
赫圖阿拉始創基,其時甫有十三甲。
一人披堅躬執銳,遂至眾歸漸成業。
尼堪外蘭為禍始,剪其翼斬諾密納。
夜半擊窗出對敵,無不衷斯敵望怯。
天勇深沉復大度,執讎屢縱弗即殺。
棟鄂哈達頻搆難,遂議攻之制先發。
登城受傷徐下城,緬想其績猶存匣。
誅逆撫順來者多,定居興京遠近讋。
薩爾滸戰大勛成,發蹤指使仍親涉。
來孫展函緬勞績,太室一脈承禘祫。
悵然而涕夔然懼,恆慮守成失前法。
參考注釋
來孫
玄孫之子,從自身算起的第六代。亦泛指遠孫。《爾雅·釋親》:“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 宋 蘇軾 《和陶擬古》詩之七:“來孫亦垂白,頗識 李崖州 。” 宋 林景熙 《題陸放翁詩卷後》詩:“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趙秋舲》:“ 仁和 趙秋舲 ( 趙慶熺 ), 鐵巖大空 ( 趙殿最 )來孫也。”
勞績
勞苦所得的功績;功勞、業績
太室
亦作“ 大室 ”。1.太廟中央之室,亦指太廟。《書·洛誥》:“王入太室祼。” 孔 傳:“太室,清廟。” 孔穎達 疏:“太室,室之大者,故為清廟。廟有五室,中央曰太室。”《春秋·文公十三年》:“大室屋壞。” 杜預 註:“大廟之室。”
(2).山名。即 嵩山 。在今 河南省 登封縣 北。《左傳·昭公四年》:“ 四岳 、 三塗 、 陽城 、 大室 、 荊山 、 中南 ,九州之險也,是不一姓。” 陸德明 釋文:“大室即中嶽 嵩高山 也,在 豫州 。”《史記·楚世家》:“ 幽王 為 太室 之盟。” 裴駰 集解引 杜預 曰:“ 太室 , 中嶽 也。”
一脈
亦作“一脈”。1.河流或山脈的一支。 宋 惠洪 《同超然無塵飯柏林寺分題得栢字》:“勿輕一脈微,去漲萬頃澤。”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八:“ 太行 一脈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氣蹲。” 許地山 《換巢鸞鳳》:“ 和鸞 所住的屋子靠近山邊,屋後一脈流水,四圍都是竹林。”
(2).猶言一線,一縷。多用於連貫相承的事物。 元 張養浩 《秋日梨花》詩:“只知秋色千林老,爭信陽和一脈存。” 明 李贄 《與焦弱侯書》:“不知 孔子 教澤之遠,自然遍及三千七千,乃至萬萬世之同守斯文一脈者。” 清 萬玉卿 《瀟湘怨·撰誄》:“到今日呵,知他一脈情腸,兩下各千迴百折。” 魯迅 《華蓋集·忽然想到一》:“去年 北京 戒嚴時亦嘗恢復殺頭,雖延國粹於一脈乎,而亦不可謂非天下奇事之三也。”
(3).親族、師弟、詩文等前後相承的一系。《二刻拍案驚奇》卷三:“﹝ 娃娘 ﹞亦且認是自家中表兄妹一脈,甜言軟語,更不羞澀。” 清 鄭燮 《范縣署中寄舍弟墨》:“南門六家, 竹橫港 十八家, 下佃 一家,派雖遠,亦是一脈。” 清 阮元 《書梁昭明太子文選序後》:“是《四書》排偶之文,真乃上接 唐 、 宋 四六為一脈,為文之正統也。”
(4).中醫指一種脈象。《素問·陰陽別論》“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唐 王冰 註:“五陽謂五臟之陽氣也。五臟應時,各形一脈,一脈之內,包總五臟之陽,五五相乘,故二十五陽也。”
禘祫
古代帝王祭祀始祖的一種隆重儀禮。或禘祫分稱而別義,或禘祫合稱而義同,歷代經傳,說解不一。 章炳麟 以為,“禘祫之言,詾詾爭論既二千年。若以禘祫同為 殷 祭,祫名大事,禘名有事,是為禘小於祫,何大祭之雲?故知 周 之廟祭有大嘗、大烝,有秋嘗、冬烝。禘祫者大嘗、大烝之異語。”詳《國故論衡·明解故下》。《後漢書·章帝紀》:“其四時禘祫於 光武 之堂。” 李賢 注引《續漢書》:“五年再殷祭,三年一祫,五年一禘。”《國語·周語上》“我先王 不窋 用失其官” 三國 吳 韋昭 註:“ 不窋 , 棄 之子也。 周 之禘祫 文 武 ,必先 不窋 ,故通謂之王。”《舊唐書·褚亮傳》:“至於禘祫,俱合食於 太祖 。”《新唐書·蔣乂傳》:“禘祫功臣,乃合食太廟。 中宗 廟雖毀,而禘祫並陳太廟。” 清 錢大昕 《廿二史考異·魏書三·禮志二》:“而天子諸侯享廟之祭、禘祫之禮盡亡。”
乾隆名句,恭瞻太祖皇帝甲冑作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