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王汝玉的《聚玉堂詩》
全文:
連城白璧天下奇,卞和得之翻見疑。
周家弘璧及琬琰,列陳西序誰能窺。
何如春秋邾國多,一門長幼春雍熙。
風雲清淑華搆啟,九龍山前震澤湄。
春花秋月歲頻度,堂上日日吹塤篪。
伯兄資稟溫且栗,仲季鹹粹無瑕玼。
呂君舊為文學掾,揭題聚玉顏堂楣。
河南先生玉堂老,文章燁耀長虹垂。
雄篇奧義作題識,力挽古道孰澆漓。
容台博士梁溪彥,持卷索我為歌詩。
硜硜頑礦人所棄,敢對西子揚蛾眉。
勉思祖母尤氏族,事宋穆陵為太師。
昔營菟裘並錫麓,少小猶憶相追隨。
邑中著姓我多識,鄒氏頗亦曾相知。
青氈傳家將百載,不逐桑海同更移。
秋風萬木總凋謝,挺然獨抱凌霜姿。
只今相承凡幾葉,庭前皎皎增璚枝。
緬懷時風久趨薄,欲詠棠棣嗟吾衰。
喜君與俗不俱靡,二難皓髮全怡怡。
有如紛紛雞鶩侶,蔚然孤鳳丹山儀。
余家昔嘗秉友愛,鄉人曾以芝蘭推。
那知中道遇摧折,鶺鴒原上徒傷悲。
中情感激為君賦,才薄愧乏瓊瑤詞。
參考注釋
雄篇
氣勢雄偉、才情橫溢的詩文。 宋 蘇軾 《與米元章書》之五:“昨日詩發一笑耳,慎勿刻石。太師雄篇已領,夾軸且留下。” 元 曹之謙 《讀<唐詩鼓吹>》詩:“傑句雄篇萃若林,細看一一盡精深。”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此他猶有所制,特非雄篇。”
義作
舊指無償勞役。《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吳 赤烏 十年, 權 適 南宮 。三月,改作 太初宮 ,諸將及州郡皆義作。”
題識
(1).寫上標記。《三國志·魏志·華歆傳》:“﹝ 曹操 徵 歆 ﹞賓客舊人送之者千餘人,贈遺數百金。 歆 皆無所拒,密各題識,至臨去,悉聚諸物,謂諸賓客曰:‘本無拒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腳踏車遠行,將以懷璧為罪,願賓客為之計。’眾乃各留所贈,而服其德。” 宋 丁謂 《丁晉公談錄》:“ 世宗 常令陶人應二十四氣,燒瓦二十四片,各題識其節氣。”
(2).指標記。 清 李伯元 《南亭筆記》卷五:“一令獨餽古甎二十事,年號題識皆 秦 漢 物。”
(3).猶題跋。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紹興御府書畫式》:“惜乎鑑定諸人……人品不高,目力苦短。凡經前輩品題者,盡皆拆去,故今御府所藏,多無題識。” 明 宋濂 《題周母李氏墓銘後》:“ 梁 太常卿 任昉 著《文章緣起》一卷,凡八十有五題,未嘗有所謂題識者。題識之法,蓋始見於 唐 而極盛於 宋 ,前人舊跡,或闇而弗彰,必假能言之士,歷道其故而申之,有如箋經家之疎雲耳。非專事於虛辭也。”《續資治通鑑·宋徽宗宣和二年》:“﹝ 梁師成 ﹞多置書畫捲軸於外舍,邀賓客縱觀,得其題識,合意者輒密加汲引,執政、侍從,可階而升。” 葉聖陶 《隔膜》:“懸空的煤油燈照得全室雪亮,連牆角掛著的那幅山水上的密行題識都看得清楚。”參見“ 題跋 ”。
(4).猶題款。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十:“ 唐 鹹通 十四年癸巳, 凝式 是年生,故題識多自稱癸巳人。”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下:“今日輕俊後生輩,乘酒縱筆,題識書畫捲軸,有不著姓名,止題道號者,得不有愧於前輩乎?”
古道
(1) 傳統的正道。今通稱不趨附流俗,守正不阿為古道
夫重懷古道,枕籍詩書,危不能安,亂不能治,郵里逐雞難,亦無黨也。——漢· 桓寬《鹽鐵論·殊路》
(2) 古樸
古道熱腸
忠厚古道
(3) 古舊的路徑
踏上石子鋪的古道
樂遊原上清秋節, 鹹陽古道音塵絕。—— 唐· 李白《憶秦娥》
澆漓
亦作“ 澆醨 ”。1.浮薄不厚。多用於指社會風氣。 南朝 齊 王融 《為竟陵王與劉虯書》:“淳清既辨,澆漓代襲。” 唐 張九齡 《敕歲初處分》:“政猶蹐駁,俗尚澆醨,當是為理之心未返於本耳。”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德濟齋夫子》:“人心為風俗之本,未有人心澆漓而風俗樸厚者。” 魯迅 《熱風·隨感錄五十八》:“慷慨激昂的人説:‘世道澆漓,人心不古,國粹將亡,此吾所為仰天扼腕切齒三嘆息者也!’”
(2).文風浮艷不實。《舊五代史·周書·馮道傳》:“ 道 尤長於篇詠,秉筆則成,典麗之外,義含古道,必為遠近傳寫,故漸畏其高深,由是班行肅然,無澆醨之態。”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殷文圭》:“ 唐 季,文體澆漓,才調荒穢。”
(3).酒味淡薄。亦借指薄酒。 唐 皮日休 《酒中十詠·酒泉》:“玉液是澆漓,金沙乃糟粕。”
王汝玉名句,聚玉堂詩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