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已還三壤,彝方次九疇

趙戣詠史二十二首·其三·夏禹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趙戣的《詠史二十二首·其三·夏禹》

全文:
地已還三壤,彝方次九疇
基圖天與子,典則我貽謀。

趙戣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已還

以後;以來。 唐 白居易 《唐故虢州刺史贈禮部尚書崔公墓志銘並序》:“自 天寶 已還,山東士人,皆改葬兩京,利於便近。” 唐 陳鴻 《長恨歌傳》:“揖方士,問‘皇帝安否’,次問 天寶 已還事。”《舊唐書·吐蕃傳論》:“自 秦 漢 已還,載籍大備,可得而詳也。”

三壤

古時按土質的肥瘠將耕地分為上、中、下三品,稱為三壤。《書·禹貢》:“鹹則三壤,成賦中邦。” 孔穎達 疏:“土壤各有肥瘠,貢賦從地而出,故分土壤為上中下。計其肥瘠,等級甚多,但齊其大較,定為三品。” 漢 揚雄 《劇秦美新》:“若復五爵,度三壤,經井田,免人役。” 唐 陸龜蒙 《幽居賦》:“頌厥土之三壤,託高風之四鄰。”

九疇

(1).疇,類。指傳說中天帝賜給 禹 治理天下的九類大*法,即《洛書》。《書·洪範》:“天乃錫 禹 洪範九疇,彝倫攸敍。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嚮用五福、威用六極。” 孔 傳:“天與 禹 , 洛 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 禹 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 馬融 註:“從‘五行’已下至‘六極’,《洛書》文也。” 唐 張說之 《開元正歷頌》:“龜易八封,龍書九疇。” 唐 張欽敬 《洛出書》詩:“奇象八卦分,圖書九疇出。”

(2).泛指治理天下的大*法。《魏書·高閭傳》:“帝道昌則九疇敍,君德衰而彝倫斁。” 隋 王通 《中說·周公》:“安得皇極之主,與之共敍九疇哉。” 唐 王昌齡 《箜篌引》:“僕本 東山 為國憂, 明光殿 前論九疇。”

趙戣名句,詠史二十二首·其三·夏禹名句

詩詞推薦

地已還三壤,彝方次九疇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