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李商隱的《哭虔州楊侍郎(虞卿)》
全文:
漢網疏仍漏,齊民困未蘇。
如何大丞相,翻作弛刑徒。
中憲方外易,尹京終就拘。
本矜能弭謗,先議取非辜。
巧有凝脂密,功無一柱扶。
深知獄吏貴,幾迫季冬誅。
叫帝青天闊,辭家白日晡。
流亡誠不弔,神理若為誣。
在昔恩知忝,諸生禮秩殊。
入韓非劍客,過趙受鉗奴。
楚水招魂遠,邙山卜宅孤。
甘心親垤蟻,旋踵戮城狐。
陰騭今如此,天災未可無。
莫憑牲玉請,便望救焦枯。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流亡
被迫離開家鄉或祖國,流落逃亡在外
不吊
(1).謂不為天所哀憫庇祐。《詩·小雅·節南山》:“不弔昊天,不宜空我師。”《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 元 揭徯斯 《大元勅賜修堰碑》:“堰無功兮民孔勞,民孔勞兮天不弔。” 清 顧炎武 《日知錄·不吊》:“古人言不弔者,猶曰不仁。”
(2).不弔喪。《禮記·檀弓上》:“死而不弔者三:‘畏、厭、溺。’” 孔穎達 疏:“此一節論非理橫死,不合弔哭之事。” 唐 孟郊 《旅次湘沅有懷靈均》詩:“死為不弔鬼,生作猜謗徒。”
神理
(1).猶神道。謂冥冥之中具有無上威力,能顯示靈異,賜福降災的神靈之道。《文選·謝靈運<從游京口北固應詔>詩》:“事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 李善 註:“《周易》曰:‘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 李善 註:“神理,猶神道也。” 宋 范成大 《讀<甘露遺事>》詩:“神理人情本不同,絶憐鼠輩倖元功。”《初刻拍案驚奇》卷四:“吾術豈可用來傷物命以充口腹乎?不唯神理不容也,如此小用不得。”
(2).精神理致;旨意理路。《世說新語·言語》“ 晉武帝 每餉 山濤 ” 劉孝標 注引《謝車騎家傳》:“ 玄 ( 謝玄 )字 幼度 ,鎮西 奕 第三子也,神理明俊,善微言。”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宦娘》:“君之業,妾思過半矣;但未盡其神理,請為妾再鼓之。”《紅樓夢》第八四回:“以後作文,總要把界限分清,把神理想明了,再去動筆。” 嚴復 《譯<天演論>例言》:“此在譯者將全文神理融會於心,則下筆抒詞,自善互備。”
(3).靈魂。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傷逝》:“ 戴公 見 林法師 墓,曰:‘德音未遠,而拱木已積,冀神理緜緜,不與氣運俱盡耳。’” 唐 白居易 《祭小弟文》:“嗚呼,爾魂在幾,爾骨在棺,吾親奠酹於爾牀前,苟神理之有知,豈不聞吾此言。”
若為
(1).怎樣;怎樣的。《南齊書·高逸傳·明僧紹》:“天子若來,居士若為相對?” 唐 蕭意 《長門失寵》詩:“不知金屋裡,更貯若為人?” 宋 蘇軾 《和沉立之留別詩》之二:“試問別來秋幾許,春江萬斛若為量?” 清 納蘭性德 《浣紗溪》詞:“身向雲山那畔行,北風吹斷馬嘶聲。深秋遠塞若為情!” 寧調元 《燕京雜詩》:“弦管 燕京 三月天,風沙撲面若為憐?”
(2).怎堪。 唐 王維 《送楊少府貶郴州》詩:“明到 衡山 與 洞庭 ,若為秋月聽猿聲?” 唐 杜甫 《和裴迪登蜀州東亭》:“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 唐 白居易 《重到華陽觀舊居》詩:“若為重入 華陽觀 ,病鬢愁心四十三。”
(3).怎能。《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隔谷歌一》:“食糧乏盡若為活?救我來!救我來!” 唐 孟棨 《本事詩·情感》:“沙場征戍客,寒苦若為眠?” 宋 范成大 《燕堂書事》詩:“耳邊情話少,笑口若為開?”
(4).倘若。 唐 雍裕之 《江邊柳》詩:“若為絲不斷,留取繫郎船。” 唐 白居易 《春至》詩:“若為南國春還至,爭向東樓日又長。”
李商隱名句,哭虔州楊侍郎(虞卿)名句
名句推薦
秋清飛鵲笑,桂馨澹流戶
陳三立《胡宗武琴初之母汪太夫人六十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