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幌掃跡薜荔叢,蒲輪鶴書求何從

乾隆題張宗蒼山水

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題張宗蒼山水》

全文:
泌之洋洋大壑潨,石橋有而無路通。
厜㕒之上箕踞翁,是巢許乎抑隱洪。
岫幌掃跡薜荔叢,蒲輪鶴書求何從
白雲舒捲空谷風,超然元著意正同。

乾隆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岫幌

(1).山洞居室的窗戶。《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宜扃岫幌,掩雲關,斂輕霧,藏鳴喘。” 呂延濟 註:“岫幌,山窗也。” 宋 范成大 《偃月泉》詩:“我欲今年來結夏,莫扃岫幌掩雲關。”

(2).引申指山林隱居之地。 宋 王禹偁 《商山》詩:“未能棲岫幌,猶道佐彤襜。”

掃跡

見“ 掃跡 ”。

亦作“掃蹟”。1.掃帚掃過的痕跡。 晉 左思 《嬌女》詩:“明朝弄梳臺,黛眉類掃跡。”

(2).掃除車輪痕跡。表示謝絕賓客。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或飛柯以折輪,乍低枝而掃跡。”

(3).指絕跡。 宋 陸游 《山園雜詠》之三:“俗客年來真掃跡,清樽日暮獨忘歸。”

薜荔

(1).植物名。又稱木蓮。常綠藤本,蔓生,葉橢圓形,花極小,隱於花托內。果實富膠汁,可制涼粉,有解暑作用。《楚辭·離騷》:“擥禾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蘂。” 王逸 註:“薜荔,香草也,緣木而生蘂實也。” 唐 宋之問 《早發始興江口至虛氏村作》詩:“薜荔搖青氣,桄榔翳碧苔。”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七·木蓮》。

(2).梵語Preta的譯音。或譯為“薜荔多”。義為餓鬼。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九:“薜荔,蒲細,來計反,此譯言餓鬼也。”《雲笈七籤》卷十:“薜荔者,餓鬼名也。”

蒲輪

指用蒲草裹輪的車子。轉動時震動較小。古時常用於封禪或迎接賢士,以示禮敬。《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始以蒲輪迎 枚生 ,見 主父 而嘆息。”《漢書·武帝紀》:“遣使者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徵 魯 申公 。” 顏師古 註:“以蒲裹輪取其安也。” 唐 羅鄴 《費拾遺書堂》詩:“自憐葦帶同 巢 許 ,不駕蒲輪佐 禹 湯 。” 王闓運 《<衡陽縣誌>序》:“ 汪洋 為 楚 大儒,名久愈章,蒲輪寂寞,蘭佩芬芳。”

鶴書

(1).書體名。也叫鶴頭書。古時用於招賢納士的詔書。亦借指徵聘的詔書。《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及其鳴騶入谷,鶴書赴隴;形馳魄散,志變神動。” 李善 注引 蕭子良 《古今篆隸文體》:“鶴頭書與偃波書,俱詔板所用,在 漢 則謂之尺一簡,髣髴鵠頭,故有其稱。” 唐 楊炯 《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南宮養老,坐聞鳩仗之榮;東嶽遊魂,俄見鶴書之召。” 清 金農 《懷人絕句》之七:“流浪定悲朱邸改,幽潛已遜鶴書徵。”

(2).書名。指《相鶴經》。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下:“ 師孟 嘗從求《相鶴經》,得之甚喜,作詩親攜往謝,末云:‘收得一般瀟灑物,龜形人送《鶴書》來。’”

何從

(1).猶怎么辦。多用於對問題的抉擇。《史記·大宛列傳》:“﹝ 宛 貴人﹞約曰:‘ 漢 毋攻我。我盡出善馬,恣所取,而給 漢 軍食。即不聽,我盡殺善馬,而 康居 之救且至…… 漢 軍熟計之,何從?’”

(2).從何處,從哪兒。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然經怪此意,尚未熟悉於足下,何從便得之也?”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四》:“不知仕之所以見理明白,灼知千古治亂者,何從而得之?” 魯迅 《書信集·致曹聚仁》:“ 中國 文字如此之難,工農何從看起?”

(3).猶何嘗,何曾。《白雪遺音·馬頭調·又是想來》:“一片的假意,哄奴到如今,何從有真心。”《紅樓夢》第一百回:“我這個丫頭,在家忒瞧不起我,我何從還是個娘?”

乾隆名句,題張宗蒼山水名句

詩詞推薦

岫幌掃跡薜荔叢,蒲輪鶴書求何從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