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拔達山八駿馬歌》
全文:
大宛駿馬斯已奇,拔達山駿奇倍之。
方隅貴山南以西,獻馘稱臣誠識時。
良驥服皂納贐隨,青驄送喜領群蹄。
捷音早共紅旗馳,堅昆底定我馬歸。
鶻其英鷙色其騏,洱海一戰搴厥旗。
獲良翻以徠白羲,有騋紫電名雅宜。
掃塵滅跡追無遺,服遠在德不在威。
闞虎已老茲其妃,蝦蟆一跳丈六齊。
掉尾肅肅白玉題,呈覽按隊過荷池。
祥霞輝映光配藜,逸足未騁望可知。
籋雲底藉鞭箠施,徒觀骨格皆英姿。
揣稱且命儒臣為,天閒調習付有司。
待予秋獮徐試騎,譬霍集斯居京師。
富貴之更教禮儀,游閶闔兮觀玉台。
初非求馬興戎麾,銷兵從此含生熙。
參考注釋
方隅
(1).四方和四隅。借指邊疆。《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疆埸騷動,方隅內侵,沒軍喪眾,干戈不息者,邊將之憂也。” 唐 白居易 《杭州刺史謝上表》:“旋屬方隅不寧,朝廷多事。”《前漢書平話》卷上:“念爾福緣名分薄,何能端坐鎮方隅。”
(2).全面積中的一部分。多指邊側之地或角落之地。《周書·任果傳》:“ 任果 字 靜鸞 , 南安 人也。世為方隅豪族,仕於 江 左。” 唐 劉知幾 《史通·載文》:“國止方隅,而言併吞六合;福不盈眥,而稱感致百靈。” 明 徐渭 《<會稽縣誌>諸論》:“僧 一行 之言曰:‘星之與土,以精氣相屬,而不係於方隅。’” 朱自清 《“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自知’而不先‘知他’,只是聚在方隅,老死不相往來的辦法;只是‘不可以語冰’的‘夏蟲’,井底蛙,磨坊里的驢子之流而已。”
(3).借指拘於一偏。 清 顧炎武 《復陳藹公書》:“當世之通人偉士,自結髮以來奉為師友者,蓋不乏人,而未敢存門戶方隅之見也。”
(4).指邊和角。 鄭觀應 《盛世危言·技藝》:“否則方隅不準,鉤鬭難工。”
(5).方位。 宋 周煇 《清波雜誌》卷十:“若創建第宅,趣於落成,歲月方隅,或犯所禁,且不忖分量,唯務壯麗,禍不旋踵,自速其釁者多矣。”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四:“ 天井水 亦曰 龍陂 , 酈道元 曰:‘廣圓二百餘步,在 靈豀 東江 隄內。水至淵深,有龍見於其中,故曰 龍陂 。’以方隅求之,毫釐不失。”
山南
古時泛指 太華 、 終南 兩山以南之地。《史記·魏世家》:“所亡於 秦 者, 山 南、 山 北, 河 外、 河 內,大縣數十,名都數百。” 張守節 正義:“山, 華山 也。”
獻馘
古時出戰殺敵,割取左耳,以獻上論功。馘,被殺者之左耳。亦泛指奏凱報捷。《詩·魯頌·泮水》:“矯矯虎臣,在泮獻馘。” 鄭玄 箋:“馘,所格者之左耳。”《文選·潘勗<冊魏公九錫文>》:“獻馘萬計,遂定邊城。” 李周翰 註:“戰勝則割死人之耳,以獻於君。”《三國演義》第七一回:“獻馘功勳重,開疆展帝畿。” 清 孫枝蔚 《寄懷王詒上祭酒》詩:“池邊傳獻馘,殿上待賡詩。”
稱臣
自稱臣子,接受對方統治,泛指向對方屈服
俯首稱臣
識時
見“ 識時務 ”。
乾隆名句,拔達山八駿馬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