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畢末學阻,俗薄神理銷

樂雷發次韻李監丞城西紀游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樂雷發的《次韻李監丞城西紀游》

全文:
叫舜問寥闊,詠濂滌塵囂。
駕言城西遊,慨彼往哲遙。
儀鳳不可呼,駕鵝浴清瀟。
懷哉光風杳,蕙若吹涼飈。
蒼梧隴雲愁,康廬草木雕。
豈無人希周,亦有文規姚。
佔畢末學阻,俗薄神理銷
沿流浮伊洛,泝源窺羲堯。
執中與太極,萬古瞻魁杓。
察微篤強力,賢聖誠匪遼。
舜宮翳灌木,濂塾棲叢苕。
觀乎紀游作,悟彼進學條。
蘭卮娛才彥,豈謂磊魂澆。
得深清賞愜,理勝英藻超。
揆予果何為,農野勤耕穮。
景迫昧見道,曷奉德化昭。

樂雷發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末學

(1).膚淺無本之學。多用作自謙之詞或自稱的謙詞。《莊子·天道》:“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詳在於臣。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殺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從之者也。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成玄英 疏:“先,本也。五末之學,中古有之,事涉澆偽,終非根本也。” 漢 蔡邕 《答詔問災異八事》:“臣伏惟陛下聖德允明,深悼變異,德音懇誠,褒臣末學,特垂訪及,非臣螻蟻所能堪副。” 唐 司空曙 《下第日書情寄上叔父》詩:“微才空覺滯京師,末學曾為叔父知。” 宋 蘇軾 《與封守朱朝請》:“前日蒙示所藏諸書,使末學稍窺家法之秘,幸甚,幸甚。” 明 楊慎 《孔明淵明》:“ 朱子 謂 孔明 之學本 申 韓 , 淵明 之學本 老 莊 。此語末學不敢議,亦不敢從。”參見“ 末學膚受 ”。

(2).指淺薄的學者。 漢 蔡邕 《劉鎮南碑》:“深愍末學遠本離直,乃令諸儒改定五經章句,刪剗浮辭,芟除煩重。”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論》:“末學庸淺,不達名教之本,牽於事用以惑自然之性。” 唐 劉知幾 《史通·惑經》:“豈與夫庸儒末學,文過飾非,使夫問者緘辭杜口,懷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清 黃宗羲 《戴西洮詩文題詞》:“所接不過腐生末學,所讀不過毛頭制義。”

(3).猶後學。 南朝 宋 謝靈運 《撰征賦》:“闕里既已千載,深儒流於末學。” 唐 韓愈 《讀墨子》:“余以為辯生於末學,各務售其師之説,非二師之道本然也。” 宋 蘇軾 《謝應中制科啟》:“思天下所以太平,必用芻蕘之説。亟收末學,以輔大猷。”

(4).指非正統之學。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儒主傳統翼教,而碩士名賢之訓附之;雜主飾治捄偏,而傍蹊末學之談附之。”

神理

(1).猶神道。謂冥冥之中具有無上威力,能顯示靈異,賜福降災的神靈之道。《文選·謝靈運<從游京口北固應詔>詩》:“事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 李善 註:“《周易》曰:‘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 李善 註:“神理,猶神道也。” 宋 范成大 《讀<甘露遺事>》詩:“神理人情本不同,絶憐鼠輩倖元功。”《初刻拍案驚奇》卷四:“吾術豈可用來傷物命以充口腹乎?不唯神理不容也,如此小用不得。”

(2).精神理致;旨意理路。《世說新語·言語》“ 晉武帝 每餉 山濤 ” 劉孝標 注引《謝車騎家傳》:“ 玄 ( 謝玄 )字 幼度 ,鎮西 奕 第三子也,神理明俊,善微言。”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宦娘》:“君之業,妾思過半矣;但未盡其神理,請為妾再鼓之。”《紅樓夢》第八四回:“以後作文,總要把界限分清,把神理想明了,再去動筆。” 嚴復 《譯<天演論>例言》:“此在譯者將全文神理融會於心,則下筆抒詞,自善互備。”

(3).靈魂。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傷逝》:“ 戴公 見 林法師 墓,曰:‘德音未遠,而拱木已積,冀神理緜緜,不與氣運俱盡耳。’” 唐 白居易 《祭小弟文》:“嗚呼,爾魂在幾,爾骨在棺,吾親奠酹於爾牀前,苟神理之有知,豈不聞吾此言。”

樂雷發名句,次韻李監丞城西紀游名句

詩詞推薦

佔畢末學阻,俗薄神理銷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