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程公許的《送別周憲使》
全文:
春風浩蕩龍泓口,逢逢船鼓驚雷吼。
皇華使者拜捧徽書,萬里習帆上南斗,岷發報上下十六城,後先持節知幾人。
公來非爭赫赫名,止水何曾風浪生。
腕里權衡一,慶筆,與天通處惟恐欽恤。
熟知疾惡有剛腸,乃似霜空鷹隼擊。
撓之不濁澄不清,渠自好醜吾何心。
蔽以一言仁者勇,嗜欲淺者天機深。
疇昔聲華塞穹壤,旰食遙知渴忠讜。
紛紛鰍鱔困掇拾,縱壑之鱗多漏綱。
公歸便合橫南術,或袖諫紙朝明光。
好將外台督奸手,鋤卻廿年荊棘荒。
功名時來寧我貸,不配之傅軒冕外。
攬轡埋輪自一時,至今日月炳前載。
才疏意廣一腐儒,青冥倚公借吹噓。
病臥錦江八十日,出門搔首空踟躕。
西南望遠長安日,寒雋陸沉幾靠是。
乞與開陳政事堂,更把夾囊細收拾。
軍興料須色目繁,師老力屈民煩冤。
養疽一朝思潰裂,廟謀得不憂本根。
三年福星耀參蟛,愛士如渴民如命。
只今歸覲太微庭,勿忘棠郊日延頸。
腐儒州縣基浮沉,骯髒羞作附驥蠅。
佇公入和南風琴,磨岩大書頌中興。
參考注釋
攬轡
亦作“擥轡”。1.挽住馬韁。 三國 魏 曹植 《贈白馬王彪》詩:“欲還絶無蹊,攬轡止踟躕。” 唐 張文琮 《蜀道難》詩:“攬轡獨長息,方知斯路難。” 宋 王安石 《自州追送朱氏女弟至皖口》詩:“攬轡上層岡,下臨百仞濠。”
(2).《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文帝 從 霸陵 上,欲西馳下峻阪, 袁盎 騎,並車擥轡,上曰:‘將軍怯邪?’ 盎 曰:‘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聖主不乘危而徼幸。今陛下騁六騑,馳下峻山,如有馬驚車敗,陛下縱自輕,柰高廟、太后何?’上乃止。”按, 漢 荀悅 《漢紀·文帝紀上》作“攬轡”。後用為諫止君王履險的典故。
(3).見“ 攬轡澄清 ”。
埋輪
(1).埋車輪於地,以示堅守。《孫子·九地》:“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 曹操 註:“方,縛馬也;埋輪,示不動也。” 清 顧炎武 《海上》詩:“埋輪拗鏃 周 千畝,蔓草枯楊 漢 二京。”
(2). 東漢 順帝 時,大將軍 梁冀 專權,朝政*腐敗。 漢安 元年(公元142年)選派 張綱 等八人巡視全國,糾察吏治,餘人皆受命之部,而 綱 獨埋其車輪於 洛陽 都亭,曰:“豺狼當路,安問狐狸!”遂上書彈劾 梁冀 ,揭露其罪惡,京都為之震動。事見《後漢書·張綱傳》。後以“埋輪”為不畏權貴,直言正諫之典。 南朝 梁 沉約 《奏彈王源》:“雖埋輪之志,無屈權右;而狐鼠微物,亦蠹大猷。”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靈應寺》:“牧民之官,浮虎慕其清塵;執法之吏,埋輪謝其梗直。”亦作“ 埋車 ”。《舊唐書·畢構傳》:“載馳原隰,徒煩出使之名;安問狐狸,未見埋車之節。” 明 無名氏 《四賢記·分歧》:“恩沾九霄,榮齊六曹,埋輪自有 張綱 操。” 清 李漁 《玉搔頭·情試》:“念臣等啊,埋輪親矢,願從君側除奸宄。”
(3).比喻月落。輪,喻月。 唐 唐彥謙 《七夕》詩:“露白風清夜向晨,小星垂珮月埋輪。”
(4).比喻停留。 明 高啟 《<獨庵集>序》:“譬猶行者,埋輪一鄉,而欲觀九州之大,必無至矣。”
一時
(1) 一個時期
此一時彼一時
一時多少豪傑。——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2) 短時間
一時半刻
一時紉。——《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一時從者千人。——清·邵長蘅《青門剩稿》
(3) 同一時候。
一時收禽(一時:同時。禽:通“擒”。收禽:逮捕奸黨)。——《後漢書·張衡傳》
一時皆下。——唐·李朝威《柳毅傳》
一時齊發,眾妙畢備。——《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4) 一些時候
攻一時。——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至今
(1) 直至此刻
至今杳無音信
(2) 直到今天
日月
(1) 生計;生活
舒心的日月
(2) 太陽和月亮
前載
前代的記載。 晉 劉琨 《勸進表》:“臣每覽史籍,觀之前載,厄運之極,古今未有。”《隋書·音樂志上》:“ 梁武帝 本自諸生,博通前載。”
程公許名句,送別周憲使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