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李流謙的《晚步江滸有得黿大如箕贖放之鄰叟言此家前數》
全文:
卷帆江皋日西斜,散步聊縱腰腳麻。
有黿如箕誰所得,繩貫四足尚喘呀。
偶然相值不忍去,倚杖卻立空咨嗟。
客囊雖雲甚羞澀,數金何惜死可賒。
破筐解縛置池上,初猶不動如磔蛙。
舟人共觀各呼舞,稍稍有力能爬沙。
須臾一躍不復睹,去侶蛟鱷朋魚蝦。
隣翁又傳可愕事,宜志簡牘懲凶邪。
近嘗得一付湯鼎,通夕爛煮勞薪葭。
黎明發盎欲下箸,以水噴面搖其牙。
此言聽者驚自倒,小人不戒愚何加。
我今贖放豈為德,逡巡得脫汝幸耶。
不須叩門問長史,無用染指嗔子家。
祝黿好去勿浪出,水有網罟陸有罝。
作詩快讀不能寐,展轉屢見燈生花。
參考注釋
得一
(1).得道。《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王弼 註:“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呂氏春秋·論人》:“無以害其天則知精,知精則知神,知神之謂得一。凡彼萬形,得一後成。” 高誘 註:“一,道也。天道生萬物,萬物得一乃(後)成也。”《楚辭·遠遊》:“奇 傅説 之託辰星兮,羨 韓眾 之得一。” 王逸 註:“喻古先聖獲道純也。”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承前王之清誨,曰天道之無親;澄得一以作鑒,恆輔善而佑仁。” 北周 庾信 《周祀圜丘歌·皇夏》:“得一惟清,於萬斯寧。”
(2).天的代稱。 唐 無名氏 《鴻慶寺碑》:“上奉得一,下及七世父母,法界眾生。”
湯鼎
(1).《史記·殷本紀》:“ 伊尹 名 阿衡 。 阿衡 欲奸 湯 而無由,乃為 有莘氏 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説 湯 ,致於王道。”後因以“湯鼎”稱頌輔政的大臣。 唐 賀知章 《奉和聖制集賢書院成送張說上集賢學士賜宴賦得謨字》:“三嘆承 湯 鼎,千歡接 舜 壺。”
(2). 商湯 時所鑄之鼎。 唐 溫庭筠 《感舊陳情五十韻獻淮南李僕射》:“書跡臨 湯 鼎,吟聲接 舜 弦。” 顧嗣立 案:“《宣和博古圖》: 商 有 癸 鼎,今從四屮,此癸則一屮三包。 漢 揚雄 、 許慎 博羣書,窮訓詁,而智不及知。無此鼎,則造書之精義奧旨,孰得而窺之。”
(3).煮水烹食之器。 宋 陸游 《雨中睡起》詩:“松鳴湯鼎茶初熟,雪積爐灰火漸低。”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惟此四種惡業至多,是以清我泥犂,供其湯鼎,以白晳者、柔脆者、膏腴者充魔王食。”
通夕
整夜。《淮南子·精神訓》:“病疵瘕者,捧心抑腹,膝上叩頭,踡跼而諦,通夕不寐。”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二:“若有穢惡及其所止者,則有虎通夕來守,人不去,便傷害人。” 宋 韓琦 《壬子十一月二十九日時雪方洽》詩:“萬方蒙澤人人賀,通夕無風陣陣乾。” 周善培 《辛亥四川事變之我·王豹君侍郎六十壽敘》:“ 采帥 豪飲,平生未嘗醉,獨辛亥六月初二日大醉而哭通夕。”
爛煮
謂煮至熟爛。 五代 李夢符 《漁夫引》之二:“椰榆杓子木瘤杯,爛煮鱸魚滿案堆。” 宋 蘇軾 《新釀桂酒》詩:“爛煮葵羹斟桂醑,風流可惜在蠻*村。” 清 汪琬 《甜羹》詩之一:“小蒭家釀厚如酪,爛煮畦蔬甜似餳。”
勞薪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術解》:“ 荀勖 嘗在 晉武帝 坐上食筍進飯,謂在坐人曰:‘此是勞薪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問之,實用故車腳。”按,舊時木輪車的車腳吃力最大,使用數年後,析以為燒柴,故云。 宋 蘇軾 《貧家淨掃地》詩:“慎勿用勞薪,感我如薰蕕。” 清 趙翼 《哭璞函之訃》詩:“迢遞何年尋宿草,馳驅到死作勞薪。” 清 黃景仁 《雜感》詩之三:“文倘有光真怪石,足如可析是勞薪。”
李流謙名句,晚步江滸有得黿大如箕贖放之鄰叟言此家前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