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副將軍富德等追及兩和卓木大勝回軍捷音至作歌紀事》
全文:
慶霄對月方開筵,將軍捷報驛騎傳。
擘囊展書歷歷閱,額手慶慰衷心憐。
憐者我眾實奮力,慰者呵護惟賴天。
萬有餘里所致馬,又踰戈壁無水泉。
裹糧追賊幸尾及,彼逃乃在廿日前。
明瑞先已折其角,未經大創猶抗顏。
阿爾楚爾列賊眾,避其輜重伏據山。
輕舉墮術在所戒,集思持重勝算先。
偏伍彌縫密布置,發縱指使皆英賢。
諸大臣均予心膂,巴圖魯侍衛比肩。
夙所教養共休戚,敵愾兼逮輿儓焉。
同心戮力功克就,二豎鼠竄圖苟延。
戰罷檢閱傷一卒,殲彼計級乃盈千。
師難到葉爾奇木,況過數千里行遄。
以少勝眾剪賊黨,國威赫濯揚天邊。
優敘未足酬勞績,桂觴欲泛還罷旃。
百年養士今獲效,祖宗福蔭貽萬年。
佇待俘虜到露布,西師之役方稱全。
西師之役方稱全,行張凱宴勞凱旋。
參考注釋
大臣
受國家元首或政府行政首腦委託管理一個部門的君主國家的高級官員
趙王與大將軍 廉頗諸大臣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心膂
(1).心與脊骨。 晉 陸機 《五等論》:“四體辭難,而心膂獲乂。” 宋 文天祥 《出真州》詩序:“予心自念,豈予死於是乎?為之踟躕,心膂如割。” 明 皇甫濂 《悼子乘》詩:“奚但腸九迴,心膂成頽崩。”
(2).喻主要的輔佐人員。亦以喻親信得力之人。《書·君牙》:“今命爾予翼,作股肱心膂。”《三國志·吳志·周瑜傳》:“入作心膂,出為爪牙。” 唐 司空圖 《太尉琅琊王公中生祠碑》:“心膂連營,蓄雷霆於北落;股肱重鎮,寄柱石於東門。” 明 夏完淳 《三國論》:“原夫 豐 配 去而 青 冀 衰, 葛 陸 盡而 吳 蜀 斃。興替之兆,實由心膂。”
(3).喻重要的部門或職任。 晉 庾亮 《讓中書監表》:“今以臣之才,兼如此之嫌,而使內處心膂,外總兵權,以此求治,未之聞也。” 元 白樸 《梧桐雨》楔子:“幼讀儒書,兼通韜略,為藩鎮之名臣,受心膂之重寄。”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臣愚以為朝廷於 袁世凱 等既寄以心膂,似宜盡去其牽掣。”
(4).心思與精力。 晉 張華 《勞還師歌》:“將士齊心膂,感義忘其私。”《舊唐書·太宗紀下》:“所以 屈突 、 尉遲 ,由仇敵而願傾心膂。” 宋 范仲淹 《謝傳宣表》:“如朝廷未議解兵,臣願奔走塞下,再竭心膂,少贖過尤。”
(5).猶心懷。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六:“不過豪俠使氣,狂醉於花月之間耳,社稷蒼生,曾不繫其心膂。”
巴圖魯
蒙語,意為勇士。 清 初,滿族、蒙古族有戰功者多賜此稱。在巴圖魯稱號之前,復冠他字為“勇號”,冠以滿文如搏奇、烏能伊之類者,謂之清字勇號。後來也用於漢族武官,冠以漢文英勇、剛勇之類者,謂之漢字勇號。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五:“巴圖魯,譯言好漢,與《元史》稱拔都、拔突、霸都魯等類字異義同。”《官場現形記》第十二回:“就是營、哨各官,也都是當時立過汗馬功勞,甚么‘黃馬褂’、‘巴圖魯’、‘提督軍門頭品頂戴’,一個個保至無可再保。” 張天翼 《夏夜夢》:“她爸爸生前是個在旗的將軍,封了英勇巴圖魯,女兒現在可在賣唱。”
侍衛
(1) 在帝王左右衛護的武官
(2) 侍從並護衛
比肩
並肩,也比喻地位相等
比肩而立。——《漢書·路溫舒傳》
與同郡陸遜、 卜靜等比肩齊聲矣。——《三國志·吾粲傳》
乾隆名句,副將軍富德等追及兩和卓木大勝回軍捷音至作歌紀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