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月澗的《偈頌一百零三首·其六十四》
全文:
太白峰頂雲,太湖波心月。
黑夜散清光,炎洲飛皓雪。
不是古佛玄機,亦非諸祖妙訣。
別別,萬像森羅驚吐舌。
參考注釋
別別
(1).謂改變。 清 李漁 《比目魚·偕亡》:“我的意思,還要盡心竭力,做幾齣好戲別別眾人的眼睛。”
(2).象聲詞。 茅盾 《煙雲》十三:“他剛看了開頭的稱呼,心就別別地跳。” 胡萬春 《骨肉》:“我左眼皮別別跳,一定出了什麼事啦!”
森羅
(1).紛然羅列。 唐 孫揆 《靈應傳》:“輕裘大帶、白玉橫腰而森羅於堦下者,其數甚多。” 郭沫若 《女神·浴海》:“太陽當頂了!無限的 太平洋 鼓奏著男性的音調!萬象森羅,一個圓形舞蹈!”
(2).謂樹木繁蔚雜陳。 唐 張九齡 《商洛山行懷古》詩:“碩人久淪謝,喬木自森羅。”《西遊記》第二八回:“山路崎嶇,甚是難走,卻又松林叢簇,樹木森羅,切須仔細。”
(3).特指繁密的植物。 明 李東陽 《靈壽杖歌》:“願栽萬本截萬杖,窮巖陰谷生森羅。”
吐舌
(1).伸出舌頭。由內熱而引起的一種病狀。《漢書·丙吉傳》:“ 吉 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 漢 應劭 《風俗通·正失·葉令祠》:“縣中牛皆流汗吐舌,而人無知者。”《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吐舌》:“吐長收緩名吐舌,皆是心經有熱成,面紅煩渴溺赤澀,瀉心導赤服即寧。”
(2).驚奇貌;驚恐貌。 唐 韓愈 《送窮文》:“言未畢,五鬼相與張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頓腳,失笑相顧。” 明 都穆 《都公譚纂》卷上:“ 寧陽 乃下令:‘軍士有奪人財物者斬。’三軍皆吐舌。” 清 錢泳 《履園叢話·報應·孽報》:“ 道光 元年五月,忽染時疫,兄弟叔侄以及老少婦女接踵而死者,至十八人,僅存兩歲幼孩而已。聞者為之吐舌。”《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土老兒吐舌道:‘道臺!那還不曉得是個甚么行情呢!’”
(3).謂發言。 明 李贄 《與弱侯》:“僕何如人,敢吐舌於兄之傍乎?”
釋月澗名句,偈頌一百零三首·其六十四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