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一利一弊》
全文:
俗雲一利有一弊,久於政者知信然。
然而一弊亦一利,雖非常經亦合權。
壯圖謂今之外吏,庫之帑項多空懸。
將欲補闕護其過,不取諸民取孰焉。
斯語我豈未聞之,清查二字詎易言。
不為己甚去其甚,執兩用中古訓傳。
但彼已見諸奏章,置而弗問失顢頇。
因即命彼歷四省,抽查倉庫各項全。
復命面詢捐項者,養廉之餘用以捐。
所言皆虛自認過,吏議欺罔重罪乾。
笑而謂彼愚用巧,免罪降用聊從寬。
各省倉庫胥補足,弗動聲色吏民安。
豈非一弊獲一利,彼言不中我政便。
參考注釋
認過
(1).承認自己的過失。《三俠五義》第一○一回:“不多時, 施生 先到,拜見 金公 , 金公 甚覺赧顏,認過不已。”
(2).謂認可了某種關係。《三俠五義》第二回:“從此 包黑 認過他的父母,改稱 包山 夫妻仍為兄嫂。”
(3).任它過去。認,用同“ 任 ”。
吏議
(1).謂官吏議事。《史記·李斯列傳》:“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清 龔自珍 《明良論四》:“聖天子赫然有意千載一時之治,刪棄文法,捐除科條,裁損吏議,親總其大綱大*紀,以進退一世。”
(2).指司法官吏關於處分定罪的擬議。《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因為誣上,卒從吏議。” 李周翰 註:“有司以 遷 為誣罔,天子終從獄吏之議。” 宋 沉作喆 《寓簡》卷五:“人有才能而無過,朝廷自套用之;若其實有可用之材,不幸陷於吏議深文者,不因事起之,則遂為廢人矣。”《清史稿·禮志十二》:“ 光緒 四年, 貴州 巡撫 黎培敬 為已革總督 賀長齡 請諡。詔以易名之典,不容冒濫,嚴切申儆,且下 培敬 吏議。”
欺罔
欺騙蒙蔽。語出《論語·雍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漢書·郊祀志下》:“挾左道,懷詐偽,以欺罔世主。”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帝王兒不必會文章》:“帝王家兒不必要會文章,但令通曉經義,知古今治亂,他日免為侮文弄法吏欺罔耳。” 陳毅 《藝術》詩:“剝削專政多奸黠,把持文藝為御用。一是歌頌供笑傲,一是欺罔迷大眾。”
重罪
嚴重的罪行。如謀殺罪、強*奸罪、搶劫罪等
乾隆名句,一利一弊名句
名句推薦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
佚名《增廣賢文·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