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李呂的《以油煙贈許尉因賦長篇》
全文:
我有堅玉黝而澤,嘗從十八公處得。
蘭膠麝篆積甚勞,佛賬書燈掃何益。
江南務官骨已朽,潘仙久矣尋李白。
誰歟獲此古膠法,持贈茅齋輕尺璧。
我非其人弗忍磨,緘藏夜光侵幾格。
換鵝右軍肯輕示,五日京兆無人識。
臨池學書水為黑,不救晉家清談厄。
風流解物遠山長,才輕未免遭刻責。
神仙中人許玉斧,手持補天筆五色。
效官一尉聊復爾,礨磈胸襟盡珠瓅。
張顛落筆謾如雲,曹植波瀾翻逼窄。
逢時騰踔不作難,定冠蓬山文字職。
是物胡為送乞君,要與銛鋒勢相敵。
誅奸發潛蓋餘事,吾道豈容邪學塞。
參考注釋
逢時
謂遇上好時運。 唐 權德輿 《奉和張僕射朝天行》:“逢時自是山出雲,獻可還同石投水。” 明 唐順之 《丹陽別王道思》詩之三:“書生多落魄,羨子最逢時。”
騰踔
亦作“ 騰趠 ”。1.跳起;凌空。 晉 左思 《吳都賦》:“狖鼯猓然,騰趠飛超。” 唐 韓愈 《岳陽樓別竇司直》詩:“巍峨拔 嵩華 ,騰踔較健壯。”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齊天大聖》:“因命以兩手抱腰,略一點首,遂覺雲生足下,騰踔而上,不知幾百由旬。”
(2).猶騰達。指地位上升,宦途得意。 唐 張固 《幽閒鼓吹》:“賓客 劉公 之為屯田員外郎時,事勢稍異,旦夕有騰趠之勢。”《太平廣記》卷四九八引 唐 盧仝 《玉泉子·鄧敞》:“ 敞 顧己寒賤,必不能致騰踔。” 宋 蘇軾 《答王慶源登州還朝書》之二:“令子兩前輩,必大富學術,非久騰踔矣。” 清 龔自珍 《為家大人丙辰同年祭江西巡撫陽湖吳公文》:“策賢良於帝廷,應景運而騰踔。”
(3).高遠。 清 沉德潛 《說詩晬語》卷下:“但古體近粗,今體近滑,遜於 杜 之沉雄騰踔耳。” 康有為 《公民自治篇》:“故其民志意騰踔,心思發越,神氣王長,學識開明。”
不作
(1).不興起;不興盛。《禮記·樂記》:“暴民不作,諸侯賓服。” 孔穎達 疏:“不作,謂不動作也。”《孟子·滕文公下》:“聖王不作,諸侯放恣。” 趙岐 註:“不作,聖王之道不興。”《韓詩外傳》卷三:“無令財貨上流,則逆不作。”《文選·班固<兩都賦序>》:“昔 成 康 沒而頌聲寢,王澤竭而詩不作。” 李善 註:“作,興也。”
(2).不耕作;不寫作。《史記·趙世家》:“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清 顧炎武 《金陵雜詩》之一:“詩人長不作,千載尚風流。”
方言。不能,情理上不容許。《老殘遊記》第七回:“和尚家又不作帶兵器,所以這拳法專為保護身命的。”
蓬山
(1).即 蓬萊山 。相傳為仙人所居。 南朝 梁 沉約 《桐柏山金庭館碑》:“望 玄洲 而駿驅,指 蓬山 而永騖。” 唐 李商隱 《無題》詩:“ 蓬山 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棲真》:“舊人重到, 蓬山 路通。”參見“ 蓬萊山 ”。
(2).官署名。秘書省的別稱。 唐 王勃 《上明員外啟》:“更掌蓬山之務,麟圖緝謚。”《舊唐書·劉子玄傳》:“蓬山之下,良直差肩;芸閣之中,英奇接武。” 宋 陸游 《喜楊廷秀秘監再入館》詩:“公去蓬山輕,公歸蓬山重。”參見“ 蓬萊 ”。
文字
(1) 記錄語言的符號,如漢字、拉丁字母。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琅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說文解字敘》
(2) 文章;作文
文字通順
(3) 語言的書面形式,如漢文、俄文
(4) 文書;公文
行文字
(5) 密信
得此文字
李呂名句,以油煙贈許尉因賦長篇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