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劉子翬的《打魚歌》
全文:
西溪觀魚仍開樽,鳴榔隱隱沈煙村。
吾人豈有竭澤意,澒洞四際魚龍奔。
驚潛初見穿亂藻,亟遁轉覺迷深源。
向非驅迫群黨聚,罩{上四下鹿}徒使波濤渾。
巨鱗足供數客飽,銀馬瑣碎不足論。
吁嗟神物未變化,暴骨砧機寧非冤。
江湖萬里厭游泳,失地斗水能為恩。
臨流解網意亦厚,誘以芳餌仍爭吞。
因悲搖尾向數罟,豈異俯首縻華軒。
慨然投箸起太息,歸思已逐冥鴻騫。
參考注釋
吾人
我們
吾人視覺。——蔡元培《圖畫》
吾人理想。——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吾人彭聃之壽。—— 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澒洞
(1).綿延;瀰漫。 漢 賈誼 《旱雲賦》:“運清濁之澒洞兮,正重沓而並起。” 宋 司馬光 《和范景仁西圻野老》:“哀聲澒洞徹四極,草木慘澹顏色傷。” 明 李東陽 《徐用和侍御所藏雲山圖歌》:“何人醉寫雲山圖,浮雲澒洞山模糊。” 李大釗 《青春》:“吾 華 自辛亥首義,癸丑之役繼之,喘息未安,風塵澒洞,又復傾動九服,是亦欲再造其神州也。”
(2).水勢洶湧。 宋 蘇軾 《廬山二勝·棲賢三峽橋》詩:“空濛煙靄間,澒洞金石奏。”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四:“﹝ 岷江 ﹞又受 彭蠡 之流,阻以 小姑 之險,澒洞震動,不可方物。” 趙朴初 《周總理輓詩》:“大星落中天,四海波澒洞。”
(3).引申為衝擊、震動。 黃中黃 《孫逸仙》第四章:“一時謡變,澒洞全 粵 ,針小棒大,遂流言有人馬數萬之眾。”
(4).虛空混沌貌。 宋 范成大 《不寐》詩:“丹田恍澒洞,銀海眩眵黑。”
魚龍
(1).魚和龍。泛指鱗介水族。《周禮·地官·大司徒》“鱗物” 漢 鄭玄 註:“魚龍之屬。”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草木之遇陽春,魚龍之逢風雨。” 唐 杜甫 《秋興》詩之四:“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明 李贄 《環陽樓晚眺得碁字》詩:“水底魚龍醒,花間鳥鵲飢。” 清 吳偉業 《黃河》詩:“白浪日崔嵬,魚龍亦壯哉。”
(2).指古代百戲雜耍中能變化為魚和龍的猞猁模型。亦為該項百戲雜耍名。《漢書·西域傳贊》:“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牴之戲以觀視之。” 顏師古 註:“魚龍者,為舍利之獸,先戲於庭極,畢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魚,跳躍潄水,作霧障日,畢,化成黃龍八丈,出水敖戲於庭,炫燿日光。” 唐 楊炯 《奉和上元酺宴應詔》:“百戲騁魚龍,千門壯宮殿。” 宋 蘇軾 《次韻答錢穆父作詩見及》:“魚龍絶伎來千里,斑白遺民數四朝。”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我還得經過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轎的鋪子,有白面無常鬼、藍面閻羅王、魚龍、轎子、金童玉女。”
(3).古爬行動物名。外形像魚,生於海洋。四肢槳狀,適於游泳。眼大。嘴長,牙齒尖銳,肉食。卵胎生。於侏羅紀最繁盛。
劉子翬名句,打魚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