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朱期至的《王屋游同諸友》
全文:
天下洞天三十六,第一小有在王屋。
日精東峙月華西,群峰歷歷如奴僕。
陽台之畔紫微宮,仙人往往住其中。
絕頂有泉名太乙,天地一氣總鴻濛。
濟水之源卻在此,滾滾直走黃河底。
清流不與濁流同,蕩滌垢穢視諸侯。
我欲游之尚不得,孫公磊落縱冥搜。
千峰萬峰入題品,興闌更醉濟池頭。
太守雖雲具軒冕,一室無營餘寸管。
鹿馴鶴舞空無人,構亭臨池曰性懶。
孫公洞庭同社者,一到吾亭便疏散。
四明山人自洛陽,與公談笑傾壺觴。
丈夫意氣何新故,布衣肯羨侯與王。
興來又覺嵩山好,二室三花春未老。
閒從子晉學吹笙,轉向淮南探鴻寶。
孫公孫公真好奇,游成五嶽鬢猶緇。
試把扁舟洞庭去,吾將一葉來相隨。
參考注釋
清流
(1).清澈的流水。《漢書·補樂志》:“ 鄭 衛 之聲興則淫辟之化流,而欲黎庶敦樸家給,猶濁其源而求其清流,豈不難哉!” 晉 左思 《吳都賦》:“樹以青槐,亘以緑水,玄蔭耽耽,清流亹亹。” 宋 蘇軾 《和子由聞子瞻將如終南太平宮溪堂書》:“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四·內江石壁魚》:“後破之,乃有一魚躍出,其中泓然清流也。” 瞿秋白 《餓鄉紀程》三:“ 環溪 的清流禾稼,也曾托我的奇思遐想。”
(2).喻指德行高潔負有名望的士大夫。《三國志·魏志·桓階陳羣等傳評》:“ 陳羣 動仗名義,有清流雅望。” 宋 歐陽修 《朋黨論》:“ 唐 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 昭宗 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 黃河 ,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而 唐 遂亡矣。” 清 顧炎武 《梓潼篇贈李中孚》:“讀書通大義,立志冠清流。” 李大釗 《混充牌號》:“社會上有一二清流學者,很得大眾的信仰。”
(3).晚 清 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政治派別的名稱。他們評議時政,上疏言事,彈劾大臣,指斥宦官,對外反對列強蠶食,對內主張整飭紀綱。 中 法 戰爭前後,清流繁衍為前後兩輩。前清流奉軍機大臣 李鴻藻 為魁首,後清流以戶部尚書 翁同龢 為支柱。 光緒帝 親政後,他們以擁帝相標榜,稱為帝黨,以別於當權的後黨。
(4).比喻政治清明。《後漢書·楊震傳》:“臣伏惟陛下以邊境未寧,躬自菲薄,宮殿垣屋傾倚,枝柱而已,無所興造,欲令遠近鹹知政化之清流, 商邑 之翼翼也。”
不與
不贊成
仁陷於愚,固君子之所不與也。——明·馬中錫《中山狼傳》
濁流
(1) 渾濁的水流
滾滾濁流
(2) 比喻品格卑污的人或出身下*賤之人
(3) 比喻腐朽黑暗的潮流
社會的濁流
蕩滌
清洗;洗除
洪水乃欲蕩滌。——《漢書·李尋傳》
山光湖色足以蕩滌胸中鬱悶
垢穢
(1).骯髒。《隋書·藝術傳·楊伯醜》:“﹝ 楊伯醜 ﹞於是被髮陽狂,遊行市里,形體垢穢,未嘗櫛沐。”《南史·王鎮之傳》:“ 思遠 立身簡潔,諸客有詣己者,覘知衣服垢穢,方便不前。” 明 方孝孺 《貧樂窩記》:“其所存者榮大異美,固以世之富貴為垢穢而不肯視。”
(2).骯髒之物。 漢 秦嘉 《贈婦詩》:“芳香去垢穢,素琴有清聲。” 劉一夢 《失業之後》:“隨著聲音從茶館裡就跳出了一個中年人,一副灰黃的面孔,看來好象積了幾天垢穢沒洗去。”
(3).卑污。《明史·賈三近傳》:“ 平江伯 陳王謨 以太后姻家,夤緣得鎮 湖 廣 。 三近 劾其垢穢,乃不遣。”
諸侯
古時帝王所轄各小國的王侯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宋· 蘇洵《六國論》
朱期至名句,王屋游同諸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