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戴奎的《聞有汴京之行留別壽幕吳仲素》
全文:
長淮南北知幾州,壽陽還在淮西頭。
昔年此郡屢反覆,秪憐淮水惟東流。
版圖一朝歸上國,亟為遺民救顛踣。
掄材誰復嘆賢勞,入幕況聞優贊畫。
延陵季子千載名,今君秀拔真後生。
平生操履果何似,朱絲弦直冰壺清。
江南遷客多如雨,老幼扶攜適玆土。
間關來就衽席安,慰勞已忘行役苦。
就中竄逐誰最貧,石屏孫子林泉人。
袖有文章賤如土,眼看甑釜空生塵。
秋風一夜振林薄,毛骨蕭森嘆非昨。
千里雖殊驥尾蠅,此身卻愧雞群鶴。
扁舟汴水行復溯,肝膽崢嶸向君露。
人生離合不可期,青眼何時重相顧。
參考注釋
版圖
指領土範圍、國家的邊界
凡在書契版圖者之貳,以逆群吏之治,而聽其會計。——《周禮·天官·司會》
這裡,這想到了我們中國的整個版圖。——秦牧《土地》
羅馬教會比羅馬帝國版圖更大,壽命更長
一朝
一旦
一朝而天。——《國語·晉語》
上國
(1).指國都以西的地區。《左傳·昭公十四年》:“夏, 楚子 使 然丹 簡上國之兵於 宗丘 。” 杜預 註:“上國,在國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謂之上國。”
(2). 春秋 時稱中原各諸侯國為上國,與 吳 楚 諸國相對而言。《左傳·昭公二十七年》:“﹝ 吳子 ﹞使 延州來 季子 聘於上國,遂聘於 晉 ,以觀諸侯。” 孔穎達 疏引 服虔 曰:“上國,中國也。蓋以 吳 辟在東南,地勢卑下,中國在其上流,故謂中國為上國也。”《國語·吳語》:“ 越 滅 吳 ,上征上國。” 韋昭 註:“上國,中國也。” 三國 魏 陳琳 《檄吳將校部曲文》:“﹝ 夫差 ﹞抗衡上國,與 晉 爭長。” 清 劉大櫆 《送張福清序》:“昔在自古, 閩 粵 不齒於上國。”
(3).外藩對帝室或朝廷的稱呼。《後漢書·陳蕃傳》:“夫諸侯上象四七,垂耀在天,下應分土,藩屏上國。” 李賢 註:“上象四七,謂二十八宿各主諸侯之分野,故曰下應分土,言皆以輔王室也。” 三國 魏 曹植 《與楊德祖書》:“吾雖德薄,位為蕃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 唐 白居易 《祭迴鶻可汗文》:“撫有九姓,制臨一方,氣吞諸戎,名播上國。”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惟 布達拉 一區,其土膏衍,其人秀好,其音 華夏 ,故 吐番贊普 都之,以鞭撻四夷,抗衡上國。”
(4).指京師。 南朝 梁 江淹 《四時賦》:“憶上國之綺樹,想 金陵 之蕙枝。”《資治通鑑·唐德宗建中二年》:“今海內無事,自上國來者,皆言天子聰明英武,志欲致太平,深不欲諸侯子孫專地。” 胡三省 註:“時藩鎮竊據,自比古諸侯,謂京師為上國。”《紅樓夢》第四回:“ 薛蟠 素聞得都中乃第一繁華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機會,一來送妹待選,二來望親,三來親自入部銷算舊賬,再計新支,--其實只為遊覽上國風光之意。”
遺民
(1) 指改朝換代後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2) 泛指大動亂後遺留下來的人民
救顛
匡扶傾危。《文選·韋孟<諷諫>詩》:“瞻惟我王,時靡不練,興國救顛,孰違悔過。” 李善 註:“言欲興其邦國,救其顛墜。”
戴奎名句,聞有汴京之行留別壽幕吳仲素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