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薇霧失道,釣鰲風折桅

林千之送馬靜山寄林曉山兄弟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林千之的《送馬靜山寄林曉山兄弟》

全文:
古井誰復汲,古調誰復裁。
玄鶴引清吭,萬壑松風哀。
彼美三株樹,沆瀣𣂏瓊台。
吾宗大小山,正爾期不來。
袖有明月珠,遠遺馬子才。
江空山亦深,乃肯穿蒼苔。
妙悟玄中玄,使我心悠哉。
有牆肩曹劉,無苑延鄒枚。
採薇霧失道,釣鰲風折桅
朔風無重裘,地爐擁寒灰。
兩窮相值遇,一笑聊參陪。
白日苦無光,暖律何當回。
持此將安歸,令人心膽摧。
吾聞三神山,縹緲連蓬萊。
滄海正清浮,神仙亦崔嵬。
歸歟三雋朋,下界空飛埃。

林千之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採薇

殷 末, 孤竹君 二子 伯夷 、 叔齊 ,反對 周武王 伐 紂 ,曾叩馬而諫。 周 代 殷 而有天下後,他們“義不食 周 粟”,隱於 首陽山 ,採薇蕨而食,及飢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 神農 、 虞 、 夏 忽焉沒兮,我安適歸兮?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 首陽山 。”見《史記·伯夷列傳》。後以“採薇”指歸隱。其歌稱《採薇歌》,後人譜為琴曲,稱《採薇操》,亦省稱《採薇》。見《樂府詩集·瑟曲歌辭一·<採薇操>序》引《琴集》及《樂府解題》。 晉 葛洪 《抱朴子·任命》:“願先生委龍蛇之穴,升利見之塗……採薇何足多慕乎?” 唐 王維 《送別》詩:“遂令 東山 客,不得顧採薇。” 宋 王禹偁 《賢人不家食賦》:“當年 漢 殿,猶聞索米之言;今日 商山 ,不見採薇之老。”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梁生》:“而今一發窮無告,不久西山唱《採薇》。”

(1).《詩·小雅》篇名。《〈詩〉序》:“ 文王 之時,西有 昆夷 之患,北有 玁狁 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卒,以守衛中國,故歌《採薇》以遣之。”後遂以“採薇”作調遣士卒的典故。 清 姚鼐 《吳戍橋》詩:“上相歌《採薇》,嚴軍入懸瓠。”

(2).《史記·伯夷列傳》載, 周武王 滅 殷 之後,“ 伯夷 、 叔齊 恥之,義不食 周 粟,隱於 首陽山 ,採薇而食之。”後因以“採薇”指歸隱或隱遁生活。 三國 魏 嵇康 《幽憤詩》:“採薇山阿,散髮巖岫,永嘯長吟,頤性養壽。” 唐 杜甫 《別董頲》詩:“當念著皂帽,採薇青雲端。”《歸潛志》卷十四引 元 劉肅 詩:“二 陸 不可作,故山歸採薇。”

(3).指亡國。 黃人 《<清文匯>序》:“播佳種於龍野,存國粹於滄桑,以塞麥秀,採薇之痛。”

失道

(1) 迷失道路

策蹇驢囊圖書,夙行失道,望塵驚悸。——馬中錫《中山狼傳》

(2) 違背道義;無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釣鰲

《列子·湯問》:“﹝ 勃海 之東有五山,﹞而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蹔峙焉。仙聖毒之,訴之於帝。帝恐流於西極,失羣聖之居,乃命 禺彊 使巨鼇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 龍伯之國 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鼇,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於是 岱輿 、 員嶠 二山流於北極,沉於大海。”後因以“釣鼇”喻抱負遠大或舉止豪邁。 唐 李白 《悲清秋賦》:“臨窮溟以有羨,思釣鼇於滄洲。” 南唐 陳陶 《渡浙江》詩:“靜寇思投筆,傷時欲釣鼇。” 宋 陳岩肖 《庚溪詩話》卷下:“ 宋景文 有詩曰:‘捫虱須逢英俊士,釣鰲豈在牛蹄灣。’以小物與大為對,而語壯氣勁可嘉也。” 張素 《秋風曲》:“釣鰲者誰子,中流聞前嘆。”

林千之名句,送馬靜山寄林曉山兄弟名句

詩詞推薦

採薇霧失道,釣鰲風折桅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