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可旻的《漁家傲》
全文:
曾講彌陀經十遍。
孤山疏鈔頻舒捲。
事理圓融文義顯。
多方便。
到頭只勸生蓮苑。
本性彌陀隨體現。
唯心淨土何曾遠。
十萬程途從事見。
休分辨。
臨終但自親行轉。
參考注釋
事理
事情的道理
通曉事理
圓融
(1).佛教語。破除偏執,圓滿融通。《楞嚴經》卷十七:“ 如來 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徧法界,湛然常住。” 宋 蘇軾 《答子由頌》:“五藴皆非四大空,身心河嶽盡圓融。” 葉聖陶 《倪煥之》十四:“眼前的愁煩是蛻化期間應有的苦悶,超越了這一段期間,自然會入於圓融無礙的境界。”
(2).通融。《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二》:“天下節度、防禦使,除正、至、端午、降誕四節量事進奉,達情而已。自於州府圓融,不得科斂百姓。”
(3).猶圓通。指文辭周密暢達。 清 黃宗羲 《與李杲堂陳介眉書》:“ 萬充宗 傳諭:以 高旦中 誌銘中有兩語,欲弟易之,稍就圓融。”
文義
(1).文章的義理;文章的內容。《漢書·揚雄傳下》:“今 揚子 之書文義至深,而論不詭於聖人。”《晉書·后妃傳上·左貴嬪》:“言及文義,辭對清華,左右侍聽,莫不稱美。”《南齊書·陸澄傳》:“ 澄 當世稱為碩儒,讀《易》三年,不解文義。”
(2).亦作“ 文誼 ”。文字的意義。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音律》:“竟有隻顧串合,不詢文義之通塞,事理之有無,生扭數字作曲名者,殊失顧名思義之體。” 清 俞樾 《諸子平議·呂氏春秋一》“救守不可取”:“ 畢氏 沅 校本,不解前後文誼。” 章炳麟 《文學說例》:“是‘樂相樂’為當時常語也。斯二者必求其文義,則窒閡難通,誠以韻語異於他文耳。”
(3).文辭。《晉書·李玄盛傳》:“通涉經史,尤善文義。”《宋書·顏延之傳》:“時尚書令 傅亮 自以文義之類,一時莫及, 延之 負其才辭,不為之下。”《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 寄兒 睡去,夢見身為儒生,粗知文義。”《明史·劉顯傳》:“ 劉顯 , 南昌 人,生而膂力絶倫,稍通文義。”
可旻名句,漁家傲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