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免河南夏邑等四縣積欠》
全文:
巡省匪游觀,民瘼咨處處。
春月往南時,舊臣畢覲御。
家屏實豫人,問以稼穡故。
奏稱數載澇,蠲賑皆未遇。
是時彼方伯,迎鑾正隨路。
同宣近前席,詳告聽莫誤。
州縣或欺爾,爾莫欺黎庶。
黎庶且勿欺,當前可回護。
挈彼往細勘,改過要應速。
罪汝亦豈難,而予更有慮。
鄉紳汝治下,聽彼罪汝遽。
此風頗有關,所以姑寬恕。
隔月撫臣報,履畝親相度。
米貴則誠然,蓋緣販糶去。
只可言借貸,未可言賑務。
聞之為悚然,誠未解吾愫。
特命賑一月,稍救溝壑赴。
迴鑾至彭城,乃有道旁諺。
謂鮮受實惠,至今困沮洳。
因思可使由,聖語有精趣。
加賑反告災,毋乃希恩屢。
復忖頗有人,一往其過怙。
是亦不難辨,彭城多瘠苦。
隨來諸部員,其狀盡親睹。
遴往四縣察,與徐同異著。
旬日觀保回,備言民痛勮。
與徐頗無二,而苦無恩布。
吁嘻有是哉,是不宜再顧。
方伯及方面,爾皆為民牧。
我無靳惠心,而胡諱災固。
罷斥示重懲,更簡賢才付。
年來愛民意,寧有未盡喻。
猶然殃我民,咄哉益知懼。
參考注釋
四縣
古時鐘磬之類樂器懸掛的形式,按身份地位定等次,天子最尊,四面懸樂。《周禮·春官·小胥》“正樂縣之位,王宮縣,諸侯軒縣,卿大夫判縣,士特縣,辨其聲” 鄭玄 注引 漢 鄭司農 云:“宮縣,四面縣,軒縣去其一面,判縣又去其一面,特縣又去其一面。四面象宮室四面有牆,故謂之宮縣。”《漢書·禮樂志》:“高張四縣,樂充宮廷。” 顏師古 註:“ 晉灼 曰:‘四縣,樂四縣也。天子*宮縣。’謂設宮縣而高張之。縣,古懸字。”《宋書·樂志一》:“ 元康 中, 荀藩 受詔成父 勗 業,金石四縣,用之郊廟。”
同異
(1). 戰國 時名家 惠施 提出的名辯論題,認為事物中存在小同異和大同異兩種。人們對不同事物的認識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這種認識上的同或異,為小同異;而萬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離不開存亡變化,又有完全相異的一面,即各自的變化又不一樣,此為大同異。《莊子·天下》:“﹝ 惠施 曰﹞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成玄英 疏:“物情分別,見有同異,此小同異也。死生交謝,寒暑遞遷,形性不同,體理無異,此大同異也。”參見“ 堅白同異 ”。
(2).相同與不同。《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音辭》:“後有 揚雄 著《方言》,其言大備,然皆考名物之同異,不顯聲讀之是非也。”
(3).指同於世與不同於世;同於己與不同於己。 宋 蘇軾 《謝蘇自之惠酒》詩:“不如同異兩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此輩結黨營私,朋求進取,以同異為愛惡,以愛惡為是非。”
(4).謂差異,不同。《新唐書·張行成傳》:“嘗侍宴,帝語 山東 及 關中 人,意有同異。 行成 曰:‘天子四海為家,不容以東西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稱善。”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三:“蓋 晉 史凡十八家,而 唐 人修書又出於二十一人之手,豈無同異耶?”
(5).異議。亦指立異議。《三國志·魏志·袁渙傳》“父 滂 ,為 漢 司徒” 裴松之 注引 晉 袁宏 《漢紀》:“當權寵之盛,或以同異致禍, 滂 獨中立於朝,故愛憎不及焉。”《世說新語·賞譽》“ 王恭 始與 王建武 甚有情,後……致疑隟” 劉孝標 注引《晉安帝紀》:“卿何妄生同異,疑誤朝野。”《晉書·王彬傳》:“ 江州 當人強盛時,能立同異,此非常人所及。”《南齊書·徐孝嗣傳》:“ 孝嗣 文人不顯同異,名位雖大,故得未及禍。”
(6).引申指有異志,叛亂。《宋書·武帝紀下》:“ 謝晦 數從征伐,頗識機變,若有同異,必此人也。”《南齊書·蕭穎胄傳》:“時軍旅之際,人情未安…… 張熾 從絳衫左右三十餘人,入 千秋門 ,城內驚恐,疑有同異。”
(7).指異於己的觀點、見解。《新唐書·儒學傳中·王元感》:“ 李憲 等本章句家,見 元感 詆先儒同異,不懌,數沮詰其言。 元感 緣罅申釋,竟不詘。”
乾隆名句,免河南夏邑等四縣積欠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