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歡喜園二首·其一》
全文:
精舍鄰竺宇,名以歡喜園。
德水正臨砌,禪枝亦繞門。
幡影動皆靜,磬聲寂不喧。
偶來寄清暢,把筆還忘言。
參考注釋
清暢
清悠流暢。 漢 張衡 《西京賦》:“ 女 娥 坐而長歌,聲清暢而委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張華 短章,奕奕清暢。”《晉書·裴憲傳》:“ 綽 子 遐 ,善言玄理,音辭清暢。” 唐 白居易 《好聽琴》詩:“清暢堪銷疾,恬和好養蒙。” 清 阮葵生 《茶餘客話》卷四:“因言 熙 豐 間敗政,有史書所未備者。其言詞清暢,吐納風雅。” 鄭振鐸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十四章六:“這些,也都是爽脆之至,清暢之至的東西,又何嘗是什麼‘危仄’!”
把筆
(1).執筆。借指書寫;寫作。 唐 韓愈 《送靈師》詩:“失職不把筆,珠璣為君編。”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華陽博議下》:“強記則博聞,博聞必強記,此常理而不盡然。至博聞強記而不解把筆者,又比比也。” 清 曹寅 《朱園看梅憶子猷》詩:“我行 石城 東,每擬寫橫幅。遠慚北枝妙,把筆手先縮。” 王統照 《<王統照短篇小說集>序言》:“由於年來久病,住醫院和休養時多,不能把筆。”
(2).握著初學兒童的手和筆教其習字。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釋諺·把字》:“把筆猶言握筆,今小兒初就塾,蒙師把筆。”
忘言
(1).謂心中領會其意,不須用言語來說明。語本《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國 魏 曹植 《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隱士,鬚髮皆皓然,策杖從我游,教我要忘言。” 宋 陳師道 《次韻德麟植檜》:“蕭蕭孤竹君,忘言理相契。”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慚搜句百無功。”
(2).指不借語言為媒介而相知於心的友誼。《晉書·山濤傳》:“後遇 阮籍 ,便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唐 韓愈 《祭薛中丞文》:“況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
(3).忘其所言;不須言說。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言事·抗疏中輟》:“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權奸已敗,即往事果真,亦當忘言,此等追敘,似乎蛇足。”
乾隆名句,歡喜園二首·其一名句
名句推薦
征旆山前停去騎,飛帆天外急歸舟
李時秀《觀洲夕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