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司馬光的《和景仁緱氏別後見寄求決樂議雖用其韻而不依》
全文:
至樂存要眇,失易求之難。
昔從周道衰,疇人曠其官。
聲律久無師,文字多缺漫。
仁皇閔崩壞,廣庭集危冠。
紛紜門筆舌,異論誰能殫。
或欲徇陳跡,竅厚潛鎪剜。
或欲立私意,妄取舊史刊。
古今互齟齬,大抵皆欺讕。
景仁信其說,墨守不可乾。
賤子欲面從,誰與換膽肝。
必求此議決,深谷為崇巒。
何如兩置之,度就中和看。
天地育萬物,生成適暄寒。
聖人保四海,皇極至阜安。
樂理亦如此,炳烯猶朱丹。
嘽緩與噍殺,折衷遺兩端。
茲道敬不由,芒刃難嬰髖。
魯樂最為備,雍徹施三桓。
齊韶猶肄習,太公避陳完。
唐民聽伴侶,不復含悲酸。
乃知樂有源,鐘鼓皆波瀾。
昨者清明初,榆火始改鑽。
景仁從許來,傾都鹹聚觀。
諸公競邀迓,非獨惜春殘。
議樂不復對,書夕且窮歡。
來時桃李農,去日勺藥蘭。
三旬只須臾,駛若阪上丸。
轘轅逢雨別,惝恍歸騎單。
東西步步遠,回首祝加餐。
仍冀勉中和,心廣體自胖。
參考注釋
聲律
(1).五聲六律。指音樂。《漢書·禮樂志》:“ 漢 興,樂家有 制氏 ,以雅樂聲律世世在太樂官。”《南齊書·臨川獻王映傳》:“ 映 善騎射,解聲律。”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逸文》:“ 周 衰, 鄭 衛 之音作,《詩》之聲律廢也。”
(2).指語言文字的聲韻格律。 南朝 齊 周顒 《重答張長史書》:“佛教所以義奪情靈,言詭聲律,蓋謂即色非有,故檀絶於羣家耳。” 五代 王周 《自喻》詩:“七歲辨聲律,勤苦會詩賦。” 宋 蘇軾 《眉州遠景樓記》:“始朝廷以聲律取士,而 天聖 以前學者猶襲 五代 文弊,獨吾州之士,通經學古,以 西漢 文詞為宗師。” 王力 《中國古典文論中談到的語言形式美》:“ 中國 古典文論中談到的語言形式美,主要是兩件事:第一是對偶,第二是聲律。”
文字
(1) 記錄語言的符號,如漢字、拉丁字母。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琅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說文解字敘》
(2) 文章;作文
文字通順
(3) 語言的書面形式,如漢文、俄文
(4) 文書;公文
行文字
(5) 密信
得此文字
司馬光名句,和景仁緱氏別後見寄求決樂議雖用其韻而不依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