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蔡松年的《念奴嬌·還都後》
全文:
還都後,諸公見追和赤壁詞,用韻者凡六人,亦復重賦。
離騷痛飲,笑人生佳處,能消何物。
夷甫當年成底事,空想岩岩玉壁。
五畝蒼煙,一丘寒玉,歲晚憂風雪。
西州扶病,至今悲感前傑。
我夢卜築蕭閒,覺來岩桂,十里幽香發。
塊壘胸中冰與炭,一酌春風都滅。
勝日神交,悠然得意,遺恨無毫髮。
古今同致,永和徒記年月。
參考注釋
還都
(1).回到都城;返回都城。《晉書·滕脩傳》:“臣承遺意,輿櫬還都。” 唐 韋應物 《因省風俗與從侄成緒游山水中道先歸寄示》詩:“賴爾還都期,方將登樓遲。” 清 江藩 《漢學師承記·惠士奇》:“丙午,任滿還都,送行者如堵牆。”
(2).遷回原都。 秦瘦鷗 《劫收日記》第十章二:“外面久已傳說國民政府即將於本月底還都,因此 南京 已比幾個月前熱鬧得多,大小衙門也紛紛掛起了招牌。”
諸公
(1).眾公卿。《公羊傳·隱公五年》:“天子八佾,諸公六,諸侯四。諸公者何?諸侯者何?天子三公稱公,王者之後稱公,其餘大國稱侯。” 漢 班固 《白*虎通·禮樂》:“諸公六六為行,諸侯四四為行。”
(2).諸多年老長者。《史記·田叔列傳》:“ 叔 為人刻廉自喜,喜游諸公。” 張守節 正義:“諸公謂丈人行也。”
(3).泛稱各位人士。 唐 杜甫 《醉時歌》:“諸公袞袞登臺省,廣文先生官獨冷。” 元 貢師泰 《送江西傅與礪赴廣州教授》詩:“買得 吳 船便欲東,更騎羸馬別諸公。”《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三位先生,小弟有個疑難在此,諸公大家參一參。”
追和
後人和前人的詩。 宋 蘇軾 《和陶<歸去來兮辭>》詩序:“ 子瞻 謫居 昌化 ,追和 淵明 《歸去來辭》。” 宋 陸游 《跋呂成尗和東坡尖叉韻雪詩》:“古詩有倡有和,有雜擬、追和之類。”
赤壁
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赤壁之戰遺址,位於湖北省蒲圻縣西北
用韻
(1).即押韻。詩詞歌賦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調和諧優美。 宋 歐陽修 《六一詩話》:“ 退之 筆力無施不可……而予獨愛其工於用韻也。” 明 方孝孺 《答張廷壁》:“他詩用韻,多有與古人異者。”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音律》:“出韻則犯詩家之忌,未有以用韻太嚴而反來指謫者也。”
(2).和韻的一種。即以原詩韻腳為韻腳,而不按其次序。 宋 劉攽 《中山詩話》:“ 唐 詩賡和,有次韻(先後無易),有依韻(同在一韻),有用韻(用彼韻不必次),吏部和 皇甫 《陸渾山火》是也,今人多不曉。” 清 吳喬 《答萬季野詩問》:“用其韻而次第不同者,謂之用韻。”
亦復
(1).也。表示同樣。《後漢書·霍諝傳》:“至於趨利避害,畏死樂生,亦復均也。”《世說新語·言語》“ 德操 曰” 南朝 梁 劉孝標 註:“如君所言,亦復佳。”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結構》:“半途而廢者居多,差釐毫而謬千里者,亦復不少也。” 茅盾 《子夜》七:“弱者終不免被吞併,企業界中亦復如此。”
(2).又。《世說新語·德行》“我何顏謝 桓公 ” 南朝 梁 劉孝標 註:“一門之內,有忠與孝,亦復何恨!”
重賦
(1).苛重的賦稅。《漢書·萬石傳》:“惟吏多私,徵求無已,去者便,居者擾,故為流民法,以禁重賦。” 顏師古 註:“朝廷特為流人設法,又禁吏之重賦也。”《漢書·谷永傳》:“峻刑重賦,百姓愁怨。”
(2).加重徵收賦稅。《後漢書·翟酺傳》:“卒有不虞,復當重賦百姓,怨叛既生,危亂可待也。”
蔡松年名句,念奴嬌·還都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