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題慧因寺》
全文:
萬事不離因,一念應于慧。
知因超能所,解慧脫蒙翳。
因慧非兩途,慧因無二致。
詎惟內典然,繫辭見周易。
仁者謂之仁,智者謂之智。
參考注釋
能所
佛教語。“能”與“所”相對,猶言主客觀。《大般若經》卷五六八:“作是思惟,所觀境界皆悉空無,能觀之心亦復非有,無能所觀二種差別,諸法一相,所謂無相。”《壇經·機緣品》:“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套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清 王夫之 《尚書引義·召誥無逸》:“夫能所之異其名,釋氏著之,實非釋氏昉之也。其所謂能者即用也,所謂所者即體也, 漢 儒之已言者也。所謂能者即思也,所謂所者即位也,《大易》之已言者也。所謂能者即己也,所謂所者即物也,《中庸》之已言者也。所謂能者人之弘道者也,所謂所者道之非能弘人者也, 孔子 之已言者也。” 薶照 《人民程度之解釋》:“蓋一切事物,有能即有所,能所固對待而不可離。”
蒙翳
遮蔽;覆蓋。 唐 陸龜蒙 《書<李賀小傳>後》:“草木勢甚盛,率多大櫟,合數十抱,藂蓧蒙翳,如塢如洞。” 宋 蘇軾 《凌虛台記》:“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竄伏。”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驅怪》:“竹樹蒙翳,景物陰森。”
濛翳:瀰漫。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游雁宕山日記後》:“初四日,早望 常雲峯 ,白雲濛翳,然不為阻。”
乾隆名句,題慧因寺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