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劉長卿的《送杜越江佐覲省往新安江》
全文:
去帆楚天外,望遠愁復積。
想見新安江,扁舟一行客。
清流數千丈,底下看白石。
色混元氣深,波連洞庭碧。
鳴桹去未已,前路行可覿。
猿鳥悲啾啾,杉松雨聲夕。
送君東赴歸寧期,新安江水遠相隨。
見說江中孤嶼在,此行應賦謝公詩。
參考注釋
鳴桹
亦作“ 鳴榔 ”。敲擊船舷使作聲。用以驚魚,使入網中,或為歌聲之節。《文選·潘岳<西征賦>》:“纖經連白,鳴桹厲響。” 李善 註:“《説文》曰:桹,高木也。以長木叩舷為聲,言曳纖經於前,鳴長桹於後,所以驚魚,令入網也。” 唐 李白 《送殷淑》詩之一:“惜別耐取醉,鳴榔且長謡。” 王琦 註:“所謂鳴榔者,常是擊船以為歌聲之節,猶叩舷而歌之義。”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九:“先是數載前,一漁者持蓑笠綸竿,擊短版,唱《漁家傲》,其舌為鳴桹之聲以參之,自號‘回同客’。” 明 張煌言 《舟次聽雨分得長字》:“小雨江天倍渺茫,翩然有客度鳴榔。” 郁達夫 《星洲旅次有夢而作》詩:“ 錢塘江 上聽鳴榔,夜夢依稀返故鄉。”
未已
不止;未畢。《詩·秦風·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唐 韓愈 《天星送楊凝郎中賀正》詩:“正當窮冬寒未已,借問君子行安之?” 宋 周邦彥 《驀山溪·大石》詞:“落日媚 滄洲 ,泛一棹、夷猶未已。” 明 劉基 《漫成》詩之二:“一寸愁心千萬里,不見行人應未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二人喜其詞致,談至月上未已。”
前路
(1) 前面的道路
(2) 比喻以往的歲月或未來的歲月
茫茫前路
行可
謂可以行道。《孟子·萬章下》:“ 孔子 有見行可之仕,有際可之仕,有公養之仕。” 趙岐 註:“行可,冀可行道也。”
劉長卿名句,送杜越江佐覲省往新安江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