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樓鑰的《錢清王千里得王大令保母磚刻為賦長句》
全文:
書家千載稱蘭亭,蘭亭真跡藏昭陵。
只今定本夸第一,貞觀臨寫鐫瑤瓊。
黃閍岡下得寶墨,古人燒磚堅於石。
大令親書保母銘,況是當時晉人刻。
磚雖破裂文多全,妙畫遠過蘭亭鐫。
其間曲水悲夫字,駸駸欲度驊騮前。
我家阿連縛虎手,更得退堂方外友。
王君系出三槐家,參坐會文真耐久。
田丁初來獻小硯,尋見津津若微溜。
細看背刻晉獻之,永和仿佛在旁右。
亟訪田家叩所從,始知墓崩隨意取。
大磚支床得前段,掀倒浮屠全尾首。
字為十行行十二,百十有七二字漏。
交螭方壺不復見,貞石摧藏松亦朽。
我得此碑喜不寐,摩挲三嘆嘆未有。
興寧甲子十四周,更閱三年仍乙丑。
若非洞曉未來數,安知八百餘年後。
坡翁應未見此志,金蟬之銘何絕類。
又知文章有暗合,智謀所見略相似。
二王遺蹤無所遺,誰知地下此段奇。
三君共為成勝事,至寶呈露端有時。
越山盤屈獻與羲,付與耳孫世守之。
煩君更為護幽竁,或恐意如猶有如。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支床
(1).支撐在床上。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 王戎 、 和嶠 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 王 雞骨支牀, 和 哭泣備禮。”
(2).語出《史記·龜策列傳》。後用作典故。 唐 王維 《春日上方即事》詩:“鳩形將刻杖,龜殼用支牀。”此喻養生延年。 清 顧炎武 《過朝邑王處士建常》詩:“黃鵠山川意,相隨萬里翔。誰能三十載,龜殼但支牀?”此喻守志不移。參見“ 支牀有龜 ”。
浮屠
亦作“ 浮圖 ”。1.佛教語。梵語Buddha的音譯。佛陀,佛。《後漢書·西域傳·天竺》:“其人弱於 月氏 ,脩浮圖道,不殺伐,遂以成俗。” 李賢 註:“浮圖,即佛也。” 晉 袁宏 《後漢紀·明帝紀上》:“浮屠者,佛也。 西域 天竺 有佛道焉。佛者, 漢 言覺。將悟羣生也。”《新唐書·狄仁傑傳》:“後將造浮屠大像,度費數百萬。”
(2).佛教語。梵語Buddha的音譯。指佛教。 南朝 梁 范縝 《神滅論》:“浮屠害政,桑門蠹俗。風驚霧起,馳盪不休。”《新唐書·李夷簡傳》:“﹝ 夷簡 ﹞將終,戒毋厚葬,毋事浮屠。” 清 惲敬 《香山先生家傳》:“論曰:先生之學,雜於浮圖、老氏。”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喇嘛﹞則又似與浮屠同出,其髠首不蓄髮亦同。”
(3).佛教語。梵語Buddha的音譯。指和尚。 唐 韓愈 《送浮屠文暢師序》:“夫 文暢 ,浮屠也。” 宋 王禹偁 《柳贊善寫真贊》序:“﹝ 柳宜 ﹞堂有母,思見其面而不得歸,浮圖 神秀 為寫其真,使其弟持還,以慰倚門之望。” 清 劉大櫆 《游黃山記》:“若有浮屠,持鉢而倚於門閭,是曰空相之廬。”
(4).佛教語。梵語Buddha的音譯。指佛塔。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一》:“ 阿育王 起浮屠於佛泥洹處,雙樹及塔今無復有也。” 宋 蘇軾 《薦城禪院五百羅漢記》:“且造鐵浮屠十有三*級,高百二十尺。” 清 李漁 《蜃中樓·傳書》:“你慈悲救苦,俺稽首皈依,勝造個七級浮屠。”
(5).佛教語。梵語Buddha的音譯。舊時稱傘或旗的頂子。因其形似塔頂,故名。《金史·儀衛志下》:“傘制,皇太子三位妃皆青羅表紫里、金浮圖。”《明史·流賊傳·李自成》:“標營白幟黑纛, 自成 獨白鬃大纛銀浮屠。”
(6).佛教語。梵語Buddha的音譯。博戲中擲骰子所成的一種貴彩。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 章郇公 守 洪州 ,嘗因晏客,擲骰賭酒。乃自默占,如異日登台輔,即成貴采。一擲得佛面浮圖,遂緘秘其骰,至為相猶在。” 宋 袁文 《瓮牖閒評》卷六:“又博家以一二三四五六投子為浮圖……藉此名以名投子者,豈以一二三四五六為自細至粗如浮圖之狀也歟?”
樓鑰名句,錢清王千里得王大令保母磚刻為賦長句名句
名句推薦
好友時來過,清琴每自援
沈弘度《憶北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