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字昔靈鷲,吾言今總持

趙蕃謝張帥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趙蕃的《謝張帥》

全文:
試仰元戎貴,還瞻簿領卑。
居間凡幾級,其勢可懸知。
屢進黃堂拜,夙蒙青眼期。
筵華紛饜飫,飲劇聽淋漓。
既納違離謁,並頒道路資。
間令叩齋閣,禮謝歷階墀。
披豁忘名位,高深詎測窺。
憂人多語政,餘事亦論詩。
似欲徵凡作,何勝枉譽辭。
更成湖上集,仍廁幕中奇。
七字昔靈鷲,吾言今總持
流傳久已困,收收尚無遺。
自省才惟薄,難堪德過儀。
受之增踧踖,見者亦驚疑。
暫爾休行役,於焉紀謝私。
釣竿如可把,懸榻定除絲。

趙蕃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趙蕃七字昔靈鷲,吾言今總持書法作品欣賞
七字昔靈鷲,吾言今總持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七字

指七言詩。 唐 元稹 《見人詠韓舍人新律詩因有戲贈》詩:“七字排 居敬 ,千詞敵 樂天 。” 唐 陸龜蒙 《和襲美病後春思韻》:“七字篇章看月得,百勞言語傍花開。”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引 清 許可覲 《敘事解疑》:“ 仇長文 闈戰後,忽憶 青青柳 ‘有信欲傳’之句,題七字於扇頭,以贈 許丹忱 云:‘誰將十萬快腰纏,漫道 揚州 好著鞭,不謂秋來多客思,夢魂已到玉臺前。’”

靈鷲

(1).山名。在古 印度 摩揭陀國 王舍城 之東北,梵名 耆闍崛 。山中多鷲,故名。或雲山形像鷲頭而得名。 如來 曾在此講《法華》等經,故佛教以為聖地。又簡稱 靈山 或 鷲峰 。《古詩類苑》卷一○二引 晉 廬山 諸道人《游石門》詩序:“ 靈鷲 邈矣,荒途日隔。”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欽鹿野之華苑,羨 靈鷲 之名山。”自註:“ 靈鷲山 ,説《般若法華》處。” 唐 劉禹錫 《送義舟師卻還黔南》詩:“常説 摩圍 似 靈鷲 ,卻將山屐上丹梯。” 清 譚嗣同 《怪石歌》:“不然 天竺 亡 靈鷲 ,月黑深林歗猨狖。”

(2).山名。即 浙江 杭州 西湖 的 飛來峰 。傳說由 印度 飛來。 宋 蘇軾 《祭柳子玉文》:“頃在 錢塘 ,惠然我覯,相從半歲,日飲醇酎,朝游 南屏 ,莫宿 靈鷲 。” 金 元好問 《雲峽》詩:“飛墮不嫌 靈鷲 小,奇探已覺 太湖 空。” 清 厲鶚 《西林過滿月精舍》詩:“秋蟾圓幾夕, 靈鷲 約同登。”

(3).山名。在 廣東 曲江 北。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溱水》:“ 瀧水 又南歷 靈鷲山 。山本名 虎羣山 ,亦曰 虎市山 ,以虎多暴故也。 晉 義熙 中沙門釋僧 律 葺宇巖阿,猛虎遠跡,蓋 律 仁感所致,因改曰 靈鷲山 。”

(4).山名。在 江西 上饒 東南。一名 靈山 。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西三·廣信府》:“ 靈山 ,府西北六十里,一名 靈鷲山 。道書第三十三福地,實郡之鎮山也。”

(5).峰名。在 山西 五台山 中台 之東南,亦稱 菩薩頂 。峰有 真容院 ,黃教喇嘛 札薩克 居此。 清 陳夢雷 《擬游五台山不果》詩:“勢控 太行 蟠巨鎮,派分 靈鷲 落曇花。”

總持

(1).佛教語。梵語陀羅尼的意譯。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具備眾德。亦指咒語。《維摩經·佛國品》:“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景德傳燈錄·阿難尊者》:“多聞博達,知慧無礙,世尊以為總持第一,嘗所讚嘆。” 宋 蘇軾 《虔州景德寺榮師湛然堂》詩:“欲知妙湛與總持,更問 江 東三語掾。”

(2).總地掌握。 宋 曾鞏 《中書令制》:“朕參於古義,質以今宜,以右省典正於鈞衡,以中臺總持於綱紀。”

趙蕃名句,謝張帥名句

詩詞推薦

七字昔靈鷲,吾言今總持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