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方鳳的《遊仙華山》
全文:
仙華矗萬仞,我乃廬其東。
日夕與山對,今茲踏玲瓏。
起左信奔鹿,當前任啼狨。
大嘯崖石裂,一覽天宇空。
蒼松飽風雨,絕壁掛老龍。
樵斧不得睨,撫根憩吾躬。
邈哉軒轅氏,問道由崆峒。
龍髯一以遠,千載悲遺弓。
猶傳少女靈,煉玉於焉宮。
山林重帝胄,香火明民衷。
我來重懷古,攬涕臨西風。
何當刺飛流,一洗磊磈胸。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龍髯
亦作“ 龍髥 ”。1.龍之須。《史記·封禪書》:“ 黃帝 采 首山 銅,鑄鼎於 荊山 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 黃帝 。 黃帝 上騎,羣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 黃帝 之弓。百姓仰望 黃帝 即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 鼎湖 ,其弓曰烏號。”後用為皇帝去世之典。 唐 李嶠 《汾陰行》:“自從天子向 秦關 ,玉輦金車不復還。珠簾羽扇長寂寞, 鼎湖 龍髯安可攀?” 清 顧炎武 《謁欑宮文》之一:“行年五十,慨駒隙之難留;涉路三千,望龍髯而愈遠。” 清 葉方藹 《授職翰林學士感恩述懷》詩:“身離牛口驚還在,夢挽龍髥恨不廻。” 梁啓超 《中國積弱溯源論》第四節:“而 文宗 顯皇帝 ,復為 英 法 聯軍所迫,北狩 熱河 , 鼎湖 一去,龍髯不返。”
(2).帝王之須。 唐 李遠 《贈寫御容李長史》詩:“玉座塵消硯水清,龍髯不動綵毫輕。”
(3).喻松葉;松。 唐 李賀 《五粒小松歌》:“緑波浸葉滿濃光,細束龍髯鉸刀剪。” 宋 王安石 《道傍大松人取為明》詩:“虬甲龍髯不易攀,亭亭千尺蔭南山。”
千載
千年。形容歲月長久。《漢書·王莽傳上》:“於是羣臣乃盛陳‘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載同符’。” 唐 韓愈 《歧山下》詩:“自從 公旦 死,千載閟其光。”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三年喪》:“惟我 純皇 孝摯性成,力阻浮議,使千載之陋,更於一旦。”
遺弓
(1).《史記·封禪書》:“ 黃帝 采 首山 銅,鑄鼎於 荊山 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鬚下迎 黃帝 。 黃帝 上騎,羣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鬚,龍鬚拔,墮,墮 黃帝 之弓。百姓仰望 黃帝 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鬚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 鼎湖 ,其弓曰烏號。”後以“遺弓”指 黃帝 騎龍升天時墜落的弓。《宋史·樂志十六》:“ 鼎湖 龍去遺弓墮,冠劍鏁深宮。” 清 顧炎武 《登岱》詩:“何人得昇仙,遺弓名烏號。”
(2).據《史記·封禪書》載,傳說 黃帝 騎龍升天時,“墮 黃帝 之弓”。後以“遺弓”為帝王死亡的委婉語。 南朝 梁 沉約 《齊武帝謚議》:“慕切遺弓,哀同遏密。”《舊唐書·哀帝紀》:“朕祗荷丕圖,仰惟先訓,方迫遺弓之痛,俯臨同軌之期。” 明 唐順之 《朝謁長陵》詩:“遺弓仙馭遠,上食繐帷張。”
(3).《呂氏春秋·貴公》:“ 荊 人有遺弓者,而不肎索,曰:‘ 荊 人遺之, 荊 人得之,又何索焉?’”後以“遺弓”指丟失而為他人得到對他人也有益處的事物。 唐 李商隱 《李肱所遺畫松詩書兩紙得四十一韻》:“悲哉墮世網,去之若遺弓。”
方鳳名句,遊仙華山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