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尹志平的《鳳棲梧 先師昔日屢言,燕山天下最勝之地,》
全文:
天下風光何處好。
山海潛通,無比燕中道。
四海雲朋來往繞。
先師默悟知還到。
既入玄門須悟早。
誰解修真,此事非草草。
天意分明容起廟。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山海
(1).山與海。《史記·吳王濞列傳論》:“﹝ 吳王 ﹞能薄賦歛,使其眾,以擅山海利。” 晉 盧諶 《贈劉琨》詩:“每憑山海,庶覿高深。” 宋 曾鞏 《管榷》:“自此山海之入,征榷之筭,古禁之尚疏者皆密焉。” 清 納蘭性德 《一絡索·長城》詞:“山海幾經翻覆,女牆斜矗。看來費盡 祖龍 心,畢竟為誰家築。”
(2).喻指荒遠偏僻之處。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四》:“且兵革之興,外患眾矣, 微 將遠蹈山海,以求免乎!” 微 , 袁微 ,《三國志·魏志·袁渙傳》作“袁徽”。《南史·隱逸傳上·漁父》:“僕山海狂人,不達世務,未辨賤貧,無論榮貴。” 唐 元結 《系樂府·古遺嘆》:“嗟嗟山海客,全獨竟何辭。”
(3).比喻高深、繁多或重大。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一披法服,已墮僧數……比諸白衣,猶不啻山海也。” 王利器 集解引 盧文弨 曰:“山海以喻比流輩為高深也。”《周書·晉盪公護傳》:“假汝貴極三公,富過山海。” 元 無名氏 《陳州糶米》第二折:“我和那權豪每結下些山海也似寃讐。”
(4).指山珍海味。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飢渴已慰而求甘旨,甘旨不已而錯山海,於是飽腹之本意亡。”
潛通
亦作“潛通”。暗通;私通。 漢 應劭 《風俗通·皇霸·三皇》:“指天畫地,神化潛通。”《舊唐書·哥舒翰傳》:“﹝ 哥舒翰 ﹞誣奏戶部尚書 安思順 與 祿山 潛通。”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一·吏部見客》:“前輩如 嚴文靖 之為太宰, 陸莊簡 之為選郎,私宅皆無日不通賓客,未聞有譏評之者,況要津之囑挾,簠簋之潛通,豈朝房公署所能絶耶!”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六章第一節:“封王制書里說封王的原因是 洱河 諸部潛通 犬戎 ( 吐蕃 ), 蒙歸義 率兵征討有功。”
無比
沒有能夠相比的
可憐體無比。——《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無比的優越性
中道
(1) 半路;中途
中道而返
中道還兄門。——《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而中道崩殂。——諸葛亮《出師表》
若中道而歸。——《後漢書·列女傳》
(2) 中庸之道
(3) 指一種特定的德操和哲理,據認為,人持有它就可以不至於趨向自滿和自苦的兩個極端而從速徹悟
尹志平名句,鳳棲梧 先師昔日屢言,燕山天下最勝之地,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