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曹彥約的《帥相泛巨舟東下水淺不可進盤旋三日僅至菱黃》
全文:
半日面冬冬離岸面鼓,萬斛面龍驤發南浦。
戈鋋照日牙纛明,百丈咿啞更雙櫓。
眼前突兀勝華屋,前廳中堂後圊浴。
主人燕坐擁歌舞,晝捧金樽夜銀燭。
吳人餘皇那可比,漢家樓船聊爾耳。
有時但可濟舟師,無事只堪橫野水。
太平州縣邊無嘩,行所朝夕如居家。
恩光草際碧弄色,心事柳梢黃茁芽。
我亦同時浮一葉,葭葦作篙蒲作楫。
坐久欠身頭觸篷,臥我輾轉衣成摺。
旁瞻畫鷁如飛動,絕似茅茨望梁棟。
春光嬌面秋月眉,爭妍不到面生夢。
誰知淺水雞籠山,順風不下留驚灘。
津人用盡如神力,長年三老忘朝餐。
嗚呼材具各有用,秔稻不生穜稑種。
涸轍聊濡鮒魚沫,大壑方觀巨鱗縱。
我生簡便非憚煩,坐觀燕蝠爭晨昏。
瞥然便轉子猷棹,明朝直到章江門。
參考注釋
戈鋋
(1).戈與鋋。亦泛指兵器。《文選·班固<東都賦>》:“元戎竟野,戈鋋彗雲。” 李善 註:“《説文》曰:‘鋋,小矛也。’” 唐 岑參 《陪狄員外早秋登府西樓因呈院中諸公》詩:“旌節羅廣庭,戈鋋凜秋霜。” 清 顧炎武 《萊州》詩:“礮甲初傳造,戈鋋已擊屠。” 梁啓超 《變法通議·論變化不知本原之害》:“彼西人之練兵也,其猶壯士之披甲冑而執戈鋋也。”
(2).借指戰爭。 前蜀 杜光庭 《溫江縣招賢觀眾齋詞》:“一方昭泰,四境乂安,疫毒無侵,戈鋋不作。” 宋 文天祥 《高沙道中》詩:“一伻與一校,幸不逢戈鋋。” 清 秦松齡 《滿目》詩:“滿目紅旗載米船,西南何日罷戈鋋。”泛指爭鬥、衝突。 宋 邵雍 《觀棋長吟》:“座上戈鋋嘗擊搏,面前冰炭旋更移。” 明 劉元卿 《賢奕編·證學》:“今人意見相左則衷起戈鋋;格調稍殊則眼分青白。”
照日
與日光相輝映。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高陽王寺》:“隋珠照日,羅衣從風。” 北周 庾信 《楊柳歌》:“銜雲酒盃赤瑪瑙,照日食螺紫琉璃。”《新唐書·馬璘傳》:“從 李光弼 攻 洛陽 , 史朝義 眾十萬陣 北邙山 ,旗鎧照日。”
牙纛
(1).猶牙旗。纛,大旗。 唐 韓愈 《山南鄭相公酬答依賦十四韻以獻》:“帝咨女予往,牙纛前坌坲。” 宋 曾鞏 《邊將》詩:“二子按轡行邊隅,牙纛宛轉翻以舒。” 清 吳偉業 《思陵長公主輓詩》:“牙纛看吹折,梯衝舞莫當。”
(2).指將帥。 清 史致諤 《同治元年稟左宗棠》:“自揣任重才疏,遠離牙纛,不克時時稟承偉略,深用競惶。”
百丈
(1).極言高、深或遠。 漢 枚乘 《七發》:“上有千仞之峯,下臨百丈之谿。” 南朝 梁 沉約 《新安江水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游好》詩:“千仞寫喬樹,百丈見游鱗。” 唐 韓愈 《次同冠峽》詩:“落英千尺墮,遊絲百丈飄。”《北史·西域傳·小月氏國》:“其( 小月氏國 )城東十里,有佛塔,周三百五十步,高八十丈……所謂百丈佛圖也。”
(2).牽船的篾纜。《宋書·朱超石傳》:“時軍人緣 河 南岸,牽百丈, 河 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為虜所殺略。” 唐 杜甫 《十二月一日》詩之一:“一聲何處送書雁,百丈誰家上瀨船。”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百丈》:“ 杜 詩舟行多用百丈,問之 蜀 人,雲,水峻岸石又多廉稜……故劈竹為大瓣,以麻索連貫其際,以為牽具,是名‘百丈’。”《醒世恆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從此一路都是上水,除非大順風,方使得布帆,風略小些,便要扯著百丈。你道怎么叫做百丈?原來就是縴子。” 清 黃遵憲 《下水船歌》:“百丈橫牽上瀨舟,三朝三暮見 黃牛 。”
(3).借指井繩。 唐 杜甫 《銅瓶》詩:“銅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
(4). 唐 代名僧 懷海 ,住 洪州 百丈山 ,因以為號,稱“百丈禪師”。參閱《景德傳燈錄·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
咿啞
(1).象聲詞。多形容物體轉動或搖動聲。 唐 李賀 《美人梳頭歌》:“轆轤咿啞轉鳴玉,驚起芙蓉睡新足。” 唐 韓偓 《南浦》詩:“應是 石城 艇子來,兩槳咿啞過花塢。” 元 鄭光祖 《倩女離魂》第二折:“聽長笛一聲何處發,歌欸乃,櫓咿啞。” 元 馬熙 《和韻》:“桑麻莽蒼接平野,機杼咿啞聞隔牆。”
(2).象聲詞。管弦聲。 清 陳維崧 《東風齊著力·田家》詞:“叢祠畔,絲管咿啞。”
(3).象聲詞。小兒學語或低哭聲。 宋 蘇軾 《中秋見月和子由》:“捲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惟 楚老 ( 蘇軾 孫)。” 郭沫若 《女神·暗夜》:“兒子不住地咿咿啞啞地哀啼。”
曹彥約名句,帥相泛巨舟東下水淺不可進盤旋三日僅至菱黃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