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李正民的《程之徒》
全文:
堂堂王夫子,實為鄉曲英。
十年游太學,冬雪而秋螢。
南宮掇異等,四海馳俊聲。
未展霄漢志,憂患遽所丁。
自言程之徒,高論何崢嶸。
彬彬媚學子,鼓篋稱諸生。
何必騖時文,但貴存其誠。
道義苟內充,爵祿必爾纓。
吾師昔如斯,草澤膺弓旌。
勸講邇英閣,探頤多研精。
祝李樂其說,談辨惟縱橫。
仲子頗守常,歸來自窮經。
一日賢詔下,折桂何芳馨。
先生遂薦之,橫經闔閭城。
又欲薦祝子,可方古岩耕。
宜從布衣起,知足平攙搶。
貴公問其人,科舉頗所更。
答言彼材豪,不肯循度程。
貴公聞之笑,何以取官榮。
推轂既未效,鼓枻歸洞庭。
先生躋禁從,仲子亦飛騰。
召對趨九陛,一言帝心傾。
亟命遷京秩,訓詞人所驚。
庶可共學者,品題自師評。
李子獨不偶,沿流出舒荊。
游謁公卿間,落寞無所成。
邇來貧且病,屏跡居四明。
自言已膏肓,無以保性靈。
我嗟師友義,此道久凋零。
寄言後學者,中庸當力行。
參考注釋
邇來
最近以來
屏跡
見“ 屏跡 ”。
隱跡。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及第後隱居》:“屏蹟邱園,絶蹤仕進,守其至性,十有五年。”
亦作“ 屏跡 ”。1.避匿;斂跡。《晉書·卞壼傳》:“轉御史中丞,忠於事上,權貴屏跡。”《北史·拓跋景山傳》:“法令明肅,賊盜屏跡,部內大清。” 唐 吳兢 《貞觀政要·政體》:“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
(2).猶隱居。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婆羅痆斯國》:“有一隱士於此池側,結廬屏跡,博習伎術,究極神理。” 宋 岳珂 《桯史·尊堯集表》:“ 安石 之屏跡 金陵 ,棄置不召者十載。” 清 趙翼 《六十自述》詩:“十年屏跡臥江村,往事真堪目笑存。”
四明
山名。在 浙江省 寧波市 西南。自 天台山 發脈,綿亘於 奉化 、 慈谿 、 餘姚 、 上虞 、 嵊縣 等縣境。道書以為第九洞天,又名 丹山赤水洞天 。凡二百八十二峰。相傳群峰之中,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辰之光,故稱 四明山 。《三才圖會·四明山圖考》:“ 四明山 者, 天台 之委也。高興華頂,齊跨數邑。自 奉化 雪竇 入,則直謂之 四明 。行山中大約五六十里,山山盤亘,竹樹蔥菁,眾壑之水,亂流爭趨。入益深,猿鳥之聲俱絶,悄然嘻呬通顥氣,覺與世界如絶,不似 天台 之近人也。道書稱第九洞天。峯凡二百八十二,中有 芙蓉峯 ,刻 漢 隸‘四明山心’四字。其山四穴如天窻,隔山通日月星辰之光,故曰 四明 。”
李正民名句,程之徒名句
名句推薦
傳聞治境無戾虎,更道豐年鳴白鼉
黃庭堅《廖袁州次韻見答並寄黃靖國再生傳次韻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