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知舊遺逸,不在五湖中

張祜題松汀驛

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張祜的《題松汀驛》

全文:
山色遠含空,蒼茫澤國東。
海明先見日,江白迥聞風。
鳥道高原去,人煙小徑通。
那知舊遺逸,不在五湖中

張祜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張祜那知舊遺逸,不在五湖中書法作品欣賞
那知舊遺逸,不在五湖中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知舊

知交舊友。《三國志·魏志·荀彧傳》:“ 彧 及 攸 並貴重,皆謙沖節儉,祿賜散之宗族知舊,家無餘財。”《宋書·顏延之傳》:“﹝ 延之 ﹞又好騎馬,遨遊里巷,遇知舊輒據鞍索酒,得酒必頽然自得。” 唐 薛能 《雨霽宿望喜驛》詩:“閒想更逢知舊否,館前楊柳種初成。” 章炳麟 《八月十五夜詠懷》:“知舊半凋落,忍此同傾輈。”

遺逸

亦作“ 遺佚 ”。亦作“ 遺軼 ”。1.遺漏;遺棄而不用。《孟子·公孫丑上》:“進不隱賢,必其以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列子·黃帝》:“神聖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訓者,無所遺逸焉。”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夫科舉本以取天下英才,格律其大約也,或者捨彼取此,使士有遺逸之嗟。” 清 唐孫華 《送宮恕堂北上》詩:“況今名俊盡鶱騰,遺佚奇才只一箇。”

(2).遺失;散失。《北齊書·盧文偉傳》:“﹝ 盧詢祖 ﹞有文集十卷,皆致遺逸。” 宋 蘇轍 《上皇帝書》:“苟誠以為有遺才焉,則今所謂遺逸之書,有以收之矣。” 宋 蘇轍 《進御集表》:“臣頃被聖旨編次遺文,始於禁中,次及三省密院,下至文武諸臣之家,凡尺牘寸紙,無所遺軼。”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辯證八·漢遺文》:“世以 柳子 編 西漢 文章,只據《文選》,固多遺軼。”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宗室詩人》:“晚年獨居一室,人跡罕至,詩篇不復檢閲,故多遺佚。” 胡樸安 《<中國文學史>序》:“ 牛宏 以典籍遺逸,表請開獻書之路。”

(3).指散失之物。多指遺文散籍;遺事逸聞。《漢書·藝文志》:“ 武帝 時,軍政 楊僕 捃摭遺逸,紀奏兵録,猶未能備。” 晉 乾寶 《<搜神記>序》:“雖考先志於載籍,收遺逸於當時,蓋非一耳一目之所親聞覩也,又安敢謂無失實者哉。” 宋 晁補之 《胡戢秀才效歐陽公集古作琬琰堂》詩:“詔畀千金訪遺逸,遺文逸字往往出。”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下:“若父祖捐館日,子孫幼弱,及一旦編摹,豈免小有疏略,當隨拾遺佚而為別集可也。” 元 孛術 魯翀 《大都路總都管姚公神道碑》:“公揚歷四十餘年,功名事業,磊磥赫奕。侃訪輯遺軼,既久始備。”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山七》:“至如《路史》,第博採前人遺逸,務得其説,以傅三妃之名,其是非悉不暇記矣。” 清 龔自珍 《城南席上謠》:“一客談遺佚,目挾十錢入西市,五錢麥糊五錢紙,年年冬望 日本 使。”

(4).猶隱居。《漢書·五行志中之下》:“是歲遣博士 褚大 等六人持節巡行天下,存賜鰥寡,假與乏困,舉遺逸獨行君子詣行所在。” 唐 柳宗元 《賀赦表》:“廢金寶之貢,有以彰儉德;搜遺逸之士,有以表至公。” 清 黃宗羲 《陳伯美先生七十壽序》:“蓋 明 初之有求於遺逸者,議論之公;而今之不敢信草野者,聞見之陋也。”

(5).隱士;遺才。 唐 方乾 《題懸溜岩隱者居》詩:“見説公卿訪遺逸,逢迎亦是戴烏紗。” 元 劉壎 《隱居通議·駢儷一》:“市駿骨而捐金,招來遺軼;聞鷄鳴而起舞,寤寐功名。”《明史·麻僖傳》:“四十年疏陳納諫諍、舉枚卜、補大僚、登遺佚、速考選數事,不報。” 明 貝瓊 《送王克讓員外赴陝西》詩:“應念東南有遺佚,采芝深谷尚盤桓。” 梁啓超 《中國積弱溯源論》第三節:“ 聖祖仁皇帝 ,一開博學鴻詞科,再設 明 史館,搜羅遺佚,徵辟入都,位之以一清秩一空名,而天下帖帖然、戢戢然矣。” 吳晗 《社會賢達考》:“隱了幾年,跟了幾年,名氣有了,盛朝聖世是應該徵舉遺逸的,於是得了‘社會賢達’之名而馳馬奔命,趕進京師‘初入朝堂’了。”

(6).指前一朝代留下來的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五·退谷論經學》:“ 明 初,人猶多經學,皆 元 時遺逸。” 胡樸安 《<中國文學史>序》:“ 順 康 之世,故老遺逸,越在草莽,承東林氣節之盛,為經濟有用之學。” 梁啓超 《論私德》二:“ 順 康 間,首開博學鴻詞,以摯遺逸。”

不在

(1)

指不位於或處於某處

小王不在

我姐姐早不在機房上班上

(2)

婉稱人去世了

長征幹部大部分都不在了

五湖

(1).古代 吳 越 地區湖泊。其說不一:(1) 吳縣 南部的湖澤。《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 揚州 ……其澤藪曰 具區 ,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鄭玄 註:“ 具區 、五湖在 吳 南。浸,可以為陂灌溉者。” 具區 ,即 太湖 。(2)即 太湖 。《國語·越語下》:“果興師而伐 吳 ,戰於 五湖 。” 韋昭 註:“ 五湖 ,今 太湖 。”《文選·郭璞〈江賦〉》:“注 五湖 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 李善 注引 張勃 《吳錄》:“ 五湖 者, 太湖 之別名也。”(3) 太湖 及附近四湖。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入五湖之中。” 徐天祐 注引 韋昭 曰:“ 胥湖 、 蠡湖 、 洮湖 、 滆湖 ,就 太湖 而五。”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沔水二》:“南江東注於 具區 ,謂之五湖口。五湖謂 長盪湖 、 太湖 、 射湖 、 貴湖 、 滆湖 也。”(4) 太湖 附近的五個湖。《史記·夏本紀》“ 震澤 致定” 唐 張守節 正義:“五湖者, 菱湖 、 游湖 、 莫湖 、 貢湖 、 胥湖 ,皆 太湖 東岸五灣為五湖,蓋古時應別,今並相連。”

(2). 江 南五大湖的總稱。《史記·三王世家》:“ 大江 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 司馬貞 索隱:“五湖者, 具區 、 洮滆 、 彭蠡 、 青草 、 洞庭 是也。” 明 楊慎 《丹鉛總錄·地理》:“ 王勃 文‘襟三江而帶五湖’,則總言南方之湖。 洞庭 一也, 青草 二也, 鄱陽 三也, 彭蠡 四也, 太湖 五也。” 洮滆 ,今 江蘇 長盪湖 、 西滆湖 。 彭蠡 ,今 鄱陽湖 。 青草 ,今 洞庭湖 東南部。

(3).指 洞庭湖 。 唐 杜甫 《歸雁》詩:“年年霜露隔,不過 五湖 秋。” 朱鶴齡 註:“雁至 衡陽 則回。此五湖當指 洞庭湖 言。”

(4).近代稱 華中 、 華東 五大著名湖泊。即 洞庭湖 、 鄱陽湖 、 巢湖 、 洪澤湖 和 太湖 。

(5). 春秋 末 越國 大夫 范蠡 ,輔佐 越王 勾踐 ,滅亡 吳國 ,功成身退,乘輕舟以隱於五湖。見《國語·越語下》。後因以“五湖”指隱遁之所。 晉 葛洪 《抱朴子·正郭》:“法當仰隮 商 洛 ,俯泛五湖,追 巢父 於峻岭,尋漁父於滄浪。” 唐 李白 《書情贈蔡舍人雄》詩:“我縱五湖棹,煙濤恣崩奔。” 清 李漁 《巧團圓·聞詔》:“從今後呵,纔知道隱 三湘 泛五湖,這仙緣沒福難圖。”

張祜名句,題松汀驛名句

詩詞推薦

那知舊遺逸,不在五湖中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