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方回的《題柯德陽埽塵齋》
全文:
堯舜上聖姿,猶以學為事。
矧伊匪生知,不學知不致。
可學而不學,是謂自暴棄。
俯首就佔畢,又患學不至。
恭惟天地心,無極一生二。
陰陽既已判,太少二生四。
生生滋無窮。
科斗積乳孳。
籀篆隸真行,同文或以異。
因繼幾前王,冊府建中秘。
號為蓬萊山,校書及正字。
計資不量材,抱槧剔蠹蘱。
屍優副劣間,顛倒足笑喟。
之子讀五車,便腹為篋笥。
合登天祿閣,太一照藜吹。
顧使跧蓬蒿,飯茹宮有侐。
陳蕃掃天下,借曰未得位。
掃我方冊塵,我有筆為篲。
讎勘極精審,披閱盡劬瘁。
殘火秦坑遺,斷簡汲冢出。
端倪究盤頡,古初探炎燧。
五十衍蓍爻,九百采稗記。
微吟泣山精,幽嘯卻野鬽。
淨幾如我心,暗室了無愧。
老夫敢苦口,曰此藝成易。
點畫考譌訛,是亦學之次。
邇年斯道衰,無奈異端熾。
函谷青牛關,洛京白馬寺。
敷落帝八言,為國膏肓崇。
楊墨合為一,不仁復不義。
外若示兼愛,實則內自為。
愚民歡趨之,此患恐未已。
儒冠不能辟,拔白立赤幟。
何至畔吾徒,舍此彼之嗜。
太玄豈不奇,甘從高閣墜。
鐘山說偏傍,奎運竟跋疐。
洙泗以至今,關洛最為粹。
知艱行尤艱,方寸宜默識。
勿謂周鼎淪,後無漢唐治。
大學久無儒,此亦見大意。
大匠操規矩,不執斧鑿器。
當如九方皋,無以色見驥。
參考注釋
天祿閣
漢 宮中藏書閣名。 漢高祖 時創建,在 未央宮 內。《三輔黃圖·未央宮》:“ 天祿閣 ,藏典籍之所。《漢宮殿疏》云:‘ 天祿麒麟閣 , 蕭何 造,以藏祕書,處賢才也。’” 成帝 、 哀帝 及 王莽 時, 劉向 、 劉歆 、 揚雄 等曾先後校書於此。
太一
亦作“ 太乙 ”。1.即道家所稱的“道”,古指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莊子·天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 成玄英 疏:“太者廣大之名,一以不二為稱。言大道曠盪,無不制圍,括囊萬有,通而為一,故謂之太一也。”《呂氏春秋·大樂》:“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彊為之(名),謂之太一。” 唐 吳筠 《聽尹鍊師彈琴》詩:“至樂本太一,幽琴和乾坤。”
(2).古代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氣。《孔子家語·禮運》:“夫禮必本於太一。” 王肅 註:“太一者,元氣也。” 南朝 宋 朱昭之 《難夷夏論》:“道法則采餌芝英,餐霞服丹,呼吸太一,吐故納新。” 唐 馬湘 《登杭州秦望山》詩:“太乙初分何處尋,空留歷數變人心。”
(3).天神名。 戰國 宋玉 《高唐賦》:“醮諸神,禮 太一 。”《史記·封禪書》:“天神貴者 太一 。” 司馬貞 索隱引 宋均 云:“ 天一 、 太一 ,北極神之別名。” 唐 穀神子 《博異志·敬元穎》:“昨夜子時已朝 太一 矣。” 清 吳偉業 《海市》詩之一:“仙人 太乙 祀 東萊 ,不信 蓬 瀛 此地開。”
(4).星名。即帝星。又名北極二。因離北極星最近,故 隋 唐 以前文獻多以之為北極星。《星經》卷上:“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南朝 梁 沉約 《梁雅樂歌·皇雅二》:“華蓋拂紫微,勾陳繞太一。” 元 張可久 《折桂回·紫微樓上右平章索賦》曲:“鎮 錢塘 太乙勾陳,玉柱擎天,綉袞生春。” 清 曹寅 《暢春苑張燈賜宴歸舍恭紀》詩之三:“光浮太乙照千門,徧召陽和布密恩。”參閱《史記·天官書》、《晉書·天文志上》。
(5).山名。《文選·張衡<西京賦>》:“於前則 終南 太一 。” 李善 註:“《漢書》曰: 太一山 ,古文以為 終南 。《五經要義》曰: 太一 一名 終南山 ,在 扶風 武功縣 。此雲 終南 太一 ,不得為一山明矣。蓋 終南 ,南山之總名。 太一 、一山之別號耳。” 唐 王維 《終南山》詩:“ 太乙 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方回名句,題柯德陽埽塵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