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蘇頌的《大夫七弟有慶新居二百四十言次韻和之》
全文:
勿謂衡茅陋,門牆亦僅全。
山連京峴外,水接漕渠邊。
喬木傍行列,幽花晚秀妍。
子孫環舍後,兄弟對齋前。
樹果非求息,臨流靡察淵。
卜鄰同晏宅,任地得周廛。
往復康莊路,過從鄉里賢。
招來三徑士,疏引一人泉。
金谷雖慚石,蝸廬已勝先。
烝嘗時近享,香火道心虔。
左右岡兼阜,縱橫陌與阡。
思歸誠久矣,到此是終焉。
籬援叢芳枳,庭除繞碧鮮。
尚之南學遠,休璉北邙偏。
街柳長垂帶,堤榆未墜錢。
窗閒靖節傲,梧老惠施眠。
去國魂勞斷,銘恩骨待鐫。
幸安蓬戶奧,烏用鐵樞堅。
刁嶺東隅見,林莊幾世傳。
杉松高掩抱,岩麓勢聯綿。
構築多遺址,經營信昔緣。
毋勞借官地,便可入寥天,歌哭於斯室,耕桑待有年。
誰知真趣在,平地即神仙。
參考注釋
南學
(1). 周 代五學之一。 周 有東、南、西、北四學,並太學稱五學。《大戴禮記·保傅》:“帝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則長幼有差,而民不誣矣。”《後漢書·祭祀志中》“靈臺未用事” 劉昭 注引《易傳·太初篇》“天子旦入東學,晝入南學。暮入西學。在中央曰太學,天子之所自學也。”
(2). 南朝 宋 何尚之 於南郭外立學聚生徒,稱為南學。《宋書·何尚之傳》:“ 尚之 為尹,立宅南郭外,置玄學,聚生徒。 東海 徐秀 , 廬江 何曇 、 黃回 , 潁川 荀子華 , 太原 孫宗昌 、 王延秀 , 魯郡 孔惠宣 ,並慕道來游,謂之南學。”
(3). 南北朝 時 南朝 的經學。 南朝 經師,發展 魏 晉 學風,除《詩》、《三禮》採用 鄭玄 箋注外,《周易》用 三國 魏 王弼 注,《尚書》用偽 孔安國 傳,《左傳》用 晉 杜預 注。講經兼采眾說,也取玄學,不拘家法,隨意發揮。又受佛教影響,所作義疏比經注更為詳盡。
(4). 清 初 黃宗羲 開塾講肄,時人稱為南學。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八:“國初 孫徵君 講學 蘇門 ,號為北學; 餘姚 黃梨洲 宗羲 ,教授其鄉,數往來 明 越 間,開塾講肄,為南學。”參見“ 南北學 ”。
(5). 清 代 雍正 九年,將毗連國子監街南的官房作為學舍,令助教等官及肄業生居住,稱為“南學”。《清史稿·職官志二》:“九年,建南學。”原註:“在學肄業者為南學,在外肄業赴學考試者為北學。”參閱《光緒會典事例》卷一○九八。
北邙
亦作“ 北芒 ”。1.山名。即 邙山 。因在 洛陽 之北,故名。 東漢 、 魏 、 晉 的王侯公卿多葬於此。 漢 梁鴻 《五噫歌》:“陟彼 北芒 兮,噫!顧瞻帝京兮,噫!” 唐 沉佺期 《邙山》詩:“ 北邙山 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 洛城 。”《紅樓夢》第一回:“三劫後,我在 北邙山 等你,會齊了同往太虛幻境銷號。”
(2).借指墓地或墳墓。 晉 陶潛 《擬古》詩之四:“一旦百歲後,相與還北邙。” 唐 歐陽詹 《觀送葬》詩:“何事悲酸淚滿巾,浮生共是北邙塵。” 明 徐渭 《雌木蘭》第一出:“聽提刀廝殺把眉攢,長嗟嘆道:‘兩口兒北邙近也,女孩兒東坦蕭然。’” 王闓運 《哀江南賦》:“鬼躑躅於北邙,人蕭條於東市。”
蘇頌名句,大夫七弟有慶新居二百四十言次韻和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