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葛紹體的《送黃尉制司稟議》
全文:
四海指掌上,西浙複製置。
機張要省括,萬里發中秘。
制劄天邊來,奪我嘉興尉。
風流誰後人,太史山谷氏。
老成負大才,初筮僅小試。
雷行換風采,鼓作起憔悴。
遊刃綽有餘,走筆浩無愧。
青青歲寒姿,松柏森勁氣。
層冰幾重重,堅可敵陽熂。
置之籌幄中,秉心端不二。
討賊先正名,逆順有大義。
晝夜運日月,東生定西墜。
終古大明照,不照此醜類。
送死須臾爾,清寧一天地。
公在誰相知,郡守股肱寄。
公去誰相思,邦民共相企。
白髮我獨悲,青雲公自喜。
顧此金蘭心,終始永同味。
去住路兩岐,別酒重三喟。
江湖年華晚,萬物回春意。
吟邊一籌先,寄我空中字。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討賊
討伐賊寇。《左傳·宣公二年》:“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晉 潘岳 《西征賦》:“健 子嬰 之果決,敢討賊以紓禍。” 明 楊繼盛 《請誅賊臣疏》:“況臣官居兵曹,以討賊為職;然賊不專於寇敵,凡有害於社稷人民者,均謂之賊。”
正名
(1).辨正名稱、名分,使名實相符。《管子·正第》:“守慎正名,偽詐自止。”《國語·晉語四》:“舉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類。” 韋昭 註:“正上下服位之名。”《舊唐書·韋湊傳》:“師古之道,必也正名,名之與實,故當相副。” 巴金 《新生·一個人格的成長》:“黑暗兩個字怎么可以做雜誌底名稱呢?名不正,則言不順,正名是最要緊的。”
(2).即楔子。 元 雜劇的開場白。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下·格局》:“ 元 詞開場,止有冒頭數語,謂之正名,又曰楔子。”
(3). 元 明 雜劇最後有兩句或四句對子,總括全劇內容。一般稱前一句或前兩句為“題目”,後一句或後兩句為“正名”。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三篇:“《青瑣高議》及《青瑣摭遺》文辭雖拙俗,然尚非話本,而文題之下,已各繫以七言……皆一題一解,甚類 元 人劇本結末之‘題目’與‘正名’。”
逆順
(1).逆與順。多指臣民的順與不順,情節的輕與重,境遇的好與不好,事理的當與不當等。《管子·版法解》:“人有逆順,事有稱量。”《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順為差。” 唐 杜甫 《往在》詩:“主將曉逆順,元元歸始終。” 宋 范成大 《偶箴》詩:“逆順境來欣戚變,咄哉誰是主人翁?” 清 侯方域 《顏真卿論》:“當 祿山 叛而 平原 固守,稍識逆順者皆然,不必 真卿 也。”
(2).指星辰的逆行與順行。《隋書·律曆志下》:“其月之所食,皆依日虧起,每隨類反之,皆與日食限同表里,而與日返其逆順。”
大義
(1) 代表正義的道理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三國志·諸葛亮傳》
深明大義
(2) 夫婦之義,謂婚姻
既欲結大義,故遣來貴門。——《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3) 文章、論著或理論的精要之處
葛紹體名句,送黃尉制司稟議名句
名句推薦
惟有西湖只如舊,畫船來往逐清波
周友德(桃川)《錢塘懷古題仙源雲仍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