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王柏的《挽蔡文叔》
全文:
南風之薰兮五弦絕,可以解慍兮憂心益惙。
念寓形於溟涬兮,藐一漚之起滅。
前乎數千年之名世兮,後方來而未歇。
往者不我留兮,來者不我接。
何彼頑之弗夭兮,而獨萎乎此哲。
非夫人之立極兮,凜世路之迫阨。
惟聖斯惻兮,建學校以壽吾道之脈。
士不可辱兮又焉可殺,孰悟我聖明兮幾襲秦之亂轍。
我公之忠憤貫日兮,所以疾驅而朅朅。
一去國兮一陰方猾,再去國兮重陰栗烈。
鄙夫熟視兮,壯群邪之蟠結。
目斷留田兮,歌南風之闋。
參考注釋
寓形
寄託其形體。 晉 陶潛 《歸去來兮辭》:“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 唐 白居易 《和答詩·和<思歸樂>》:“人生百歲內,天地暫寓形。” 宋 蘇軾 《和寄天選長官》:“寓形宇宙間,佚我方以老。”
溟涬
(1).天地未形成前,自然之氣混混沌沌的樣子。 漢 張衡 《靈憲》:“太素之前,幽清玄浄,寂寞冥默,不可為象。厥中惟靈,厥外惟無,如是者永久焉,斯謂溟涬。”《太平御覽》卷一引《三五曆紀》:“未有天地之時,混沌狀如雞子,溟涬始牙,濛鴻滋萌,歲在攝提,元氣肇始。” 明 屠隆 《綵毫記·仙官列奏》:“大道宗虛無,至真合溟涬。” 清 張尚瑗 《仙霞關》詩:“微茫一線走絶壁,誰鑿溟涬開鴻濛。”
(2).泛指自然之氣。 唐 皮日休 《反招魂》:“承溟涬之命兮,付余才而輔君。” 明 張羽 《金川門》詩:“江光合海氣,溟涬神攸存。”
(3).水勢無邊際貌。《淮南子·本經訓》:“ 舜 之時, 共工 振滔洪水,以薄空桑, 龍門 未開, 呂梁 未發, 江 淮 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樹木。” 高誘 註:“溟涬,無畔岸也。” 宋 洪邁 《夷堅丙志·李鐵笛》:“溟涬浪中求白雲, 崑崙山 里採瓊枝。” 明 劉基 《壬辰歲八月自台州之永嘉度蒼嶺》詩:“瀑泉流其中,豃若洩溟涬。”
(4).謂不著邊際。 漢 桓寬 《鹽鐵論·國疾》:“文學守死溟涬之語,而終不移。”
(5).尊敬推崇。《莊子·天地》:“若然者,豈兄 堯 舜 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 郭象 註:“溟涬,甚貴之謂也。不肯多謝 堯 舜 而推之為兄也。” 宋 范成大 《假十二峰》詩:“何以假為非確論,直疑溟涬弟 高唐 。”
一漚
一個水泡。佛教用以喻無常生滅。《楞嚴經》卷六:“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庭戒諸兒》:“欲言則差,欲心則謬,如一漚生,一漚滅,還入於海。漚自妄見,海無生滅。” 金 元好問 《巨然松吟萬壑圖》詩:“胸中刺鯁無九澤,畫裡風煙纔一漚。”《三藏法數》卷四:“漚者,水泡也。海本澄湛,因風飄鼓,發起水泡。以譬大覺之性,真浄明妙,因心妄動,生起虛空世界。虛空世界在大覺性中,如大海中之一漚耳。”
起滅
(1).佛教語。指因緣和合而產生與因緣離散而消滅。 宋 范成大 《請佛閣晚望雪中數十峰如爛銀晃耀暑光中》詩:“壘塊蒼然是九州,大千起滅更悠悠。” 清 黃遵憲 《游潘園感賦》詩:“彈指須臾千載後,幾人起滅好樓臺。” 錢仲聯 箋註:“《楞嚴經》:‘起滅無從。’”
(2).時隱時現;時有時無。 唐 皇甫曾 《奉陪韋中丞使君游鶴林寺》詩:“寒磬虛空里,孤雲起滅間。” 宋 道潛 《次黃子理韻》:“寒爐燃豆萁,光焰時起滅。” 明 沉謙 《二郎神》詞:“關山參差,宮闕起滅,長空煙霧。”
(3).謂玩弄手段,捏造是非。《元典章·吏部六·書吏》:“縣吏暗分鄉都,州吏分縣,府吏分州,起滅詞訟,久占衙門,敗壞官事,殘害良民。” 明 高攀龍 《三時記》:“止有凶人名 陳所藴 者,工於刀筆,以起滅為事。”《初刻拍案驚奇》卷八:“有一等做舉人秀才的,呼朋引類,把持官府,起滅詞訟,每有將良善人家,拆得煙飛星散的。”
王柏名句,挽蔡文叔名句
名句推薦
詩詞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