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清遠的《標指六偈(並敘)·語默》
全文:
至道非言,言亦可傳。
可傳何也,應物而宣。
言雖應物,物自無物。
無物之言,言音自沒。
絕言之語,妙應還普。
道非晦明,語默同取。
舉復誰唱,物物虛曠。
鹹通大千,遍乎塵想。
品類非一,同言異出。
圓音落落,凡聖俱適。
千品萬類,薰含種智。
故此一門,稱無量義。
山河宣演,草木揚音。
長說無間,所謂甚深。
深兮甚淺,不動情見。
最省工夫,凡夫不薦。
不薦最親,妙義敷陳。
歡言即笑,恚怒即嗔。
嗔為金剛,喜為迦葉。
華藏毗盧,心心相接。
接兮可見,莫看背面。
無字密言,從茲出現。
現復誰論,非用耳聞。
六根共戶,妙偈星分。
森羅經文,不出一塵。
非舌非辯,雷轉電奔。
展之在手,何法不有。
縱橫三界,無一滲漏。
時人不信,執言說病。
依倚前塵,以為決定。
決定是心,決定是塵。
心塵所使,非自由人。
諸聖苦口,隨愚過咎。
巧說多詞,強為分剖。
法無言說,汝須善別。
舍離語言,生死自絕。
凡夫聞此,無說過咎。
取彼無言,冥然長久。
端坐暗獄,以心相續。
背卻語言,猶如土木。
舍有之無,落在邪途。
有無俱病,二病俱祛。
祛復何去,不離當處。
當處不生,語默相取。
取兮不知,是東是西。
說即不說,不疑即疑。
故稱佛子,了事凡夫。
是何凡夫,問取李胡。
參考注釋
有無
亦作“ 有亡 ”。1.有或無。《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臣 楚國 之鄙人也,幸得宿衛,十有餘年,時從出遊,游於後園,覽於有無,然猶未能徧覩也。” 李善 註:“覽於有無,謂或有所見,或復無也。” 漢 揚雄 《羽獵賦》:“馳弋乎神明之囿,覽觀乎羣臣之有亡。” 唐 賈島 《送僧》詩:“言歸文字外,意出有無間。”《水滸傳》第三九回:“這個不難,只取牢城營文冊一查,便見有無。”
(2).指家計的豐或薄。《禮記·檀弓上》:“ 子游 問喪具。夫子曰:‘稱家之有亡。’ 子游 曰:‘有亡惡乎齊?’” 陸德明 釋文:“有亡……一音無。” 孔穎達 疏:“亡,無也。言各隨其家計豐薄有無也。”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張公神道碑》:“﹝公﹞復常好施,與宗族同其有亡。”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城中人每年各按照家中有無,到天王廟去殺豬,宰羊,磔狗,獻雞,獻魚,求神保佑五穀的繁殖,六畜的興旺,兒女的長成,以及作疾病婚喪的禳解。”
(3).指有餘與不足。《書·益稷》:“懋遷有無化居,烝民乃粒,萬邦作乂。” 孫星衍 疏:“有為有餘,無為不足也。”按,《文選·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四》引作“有亡”。 唐 韓愈 《原道》:“為之賈以通其有無。” 宋 蘇軾 《過雲龍山人張天驥》詩:“墟里通有無,垣牆任摧倒。”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商人各負擔了花紗同貨物,灑脫的向深山中村莊走去,同平民作有無交易,謀取什一之利。”
(4).所有。 唐 韓愈 《處士盧君墓志銘》:“其弟 渾 ,以家有無,葬以車一乘於 龍門山 先人兆。” 宋 曾鞏 《故太常博士吳君墓碣》:“其喪父也,以家之有無葬,故葬不緩。”
(5).古代哲學範疇。有,指事物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實有”等義;無,指事物的不存在,有“無形、無名、虛無”等義。《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次及 宋岱 、 郭象 ,鋭思於幾神之區; 夷甫 、 裴頠 ,交辨於有無之域:並獨步當時,流聲後代。”
釋清遠名句,標指六偈(並敘)·語默名句
名句推薦
不存三代直,常患四夷侵
馬一浮《孤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