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李彭的《送嗣行叟住雲岩》
全文:
昔在馮光祿,精兵伐莎車。
大宛獻象龍,權奇天馬駒。
朝趨不動塵,歷塊暮過都。
銀鞍香羅帕,晞驥行坦途。
一朝伏轅下,局趣時長吁。
霜蹄繞羊腸,翻思在坰娛。
復聞郭橐駝,種蓺絕代無。
擢秀土膏動,安恬肆紆餘。
儕流失妙理,靜躁由來殊。
木性不受觸,剝膚驗榮枯。
柳侯為作傳,臨民真楷模。
嗣公武夷秀,淡然雲水徒。
風期壓支遁,淵源從老盧。
膏肓在岩壑,浩浩不可污。
屢辭公侯聘,煙霞閟團蒲。
忽著垢墨衣,俯身蛙黽區。
我本佛國淨,示見穢土居。
譬之噴玉姿,驤首徑崎嶇。
雖懷萬里氣,詎可輕艱虞。
亦如蒔卉木,涵養須敷腴。
根節藏蠹蠍,安忍不剔除。
名駒即商鑒,種術毋令疏。
邾蟊或蜂蠆,三言成於菟。
願公置坐右,愛之良不誣。
夜窗為長吟,霜飆響高梧。
參考注釋
蜂蠆
亦作「蠭蠆」。1.蜂和蠆。都是有毒刺的螫蟲。《國語·晉語九》:「蜹蟻蜂蠆,皆能害人,況君相乎!」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四》:「侍御史謂之掐毒,言如蜂蠆去其芒刺也。」 清 唐甄 《潛書·全學》:「士或遇蠭蠆而色變,觸棘刺而失聲。」 郭沫若 《創造十年續篇》三:「小小的譏刺可以慘於蜂蠆,小小的慰借可以暖於春陽。」
(2).比喻惡人或敵人。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檄移》:「摧壓鯨鯢,抵落蜂蠆。」 唐 杜甫 《遣憤》詩:「蜂蠆終懷毒,雷霆可振威。」 唐 元稹 《授李願檢校司空宣武軍節度使制》:「一戰而蜂蠆盡殲,不時而梟獍就戮。」
(3).比喻狠毒兇殘。《文館詞林》卷六六二引《太宗文皇帝伐遼手詔》:「弒逆其主,酷害其臣,竊據邊隅,肆其蜂蠆。」 宋 王讜 《唐語林·豪爽》:「我國家朝堂,汝安得恣蜂蠆而狼顧耶!」 明 張景 《飛丸記·故舊存身》:「梟獍狼豺,誤觸髭髯戟兩腮,蜜口生茶蕒,笑臉藏蜂蠆。」 清 鄭燮 《焦山別峰庵雨中無事書寄舍弟墨》:「 始皇 虎狼其心,蠭蠆其性,燒經滅聖,欲剜天眼而濁人心,故身死宗亡國滅,而遺經復出。」
(4).指蜂尾的刺。亦比喻毒害或困難等不大。《好逑傳》第一回:「 鐵公子 道:『蜂蠆小難,若不能為兄排解,則是古有豪傑,今無英雄矣,豈不令 郭解 冷齒?』」 孫中山 《黨員要注重宣傳的奮鬥》:「好像守門的蜂,尾上藏有蜂蠆,知道它的職務,是保護全羣安全的。」
三言
(1).三句話。《左傳·昭公十四年》:「 平丘 之會,數其賄也,以寬 衛國 , 晉 不為暴。歸 魯 季孫 ,稱其詐也,以寬 魯國 , 晉 不為虐。 邢侯 之獄,言其貪也,以寬 魯國 , 晉 不為頗。三言而除三惡,加三利,殺親益榮,猶義也乎?」《呂氏春秋·慎小》:「 齊桓公 即位三年,三言而天下稱賢,羣臣皆説。去肉食之獸;去食粟之鳥;去絲罝之網。」 高誘 註:「是三言也。」《宋史·蘇軾傳》:「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願陛下結人心,厚風俗,存紀綱。」
(2).三個字。《戰國策·齊策一》:「 齊 人有請者曰:『臣請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請烹。』 郭靖君 因見之。客趨而進曰:『海大魚。』因反走。」
(3).指三言詩。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句》:「三言興於 虞 時,元首之詩是也。」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六言起於 漢 司農 谷永 ,三言起於 晉 夏侯湛 。」
(4).指 明 馮夢龍 纂輯的三種短篇小說集。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二一篇:「已而有『三言』。『三言』雲者,一曰《喻世明言》,二曰《警世通言》……三即《醒世恆言》。」
於菟
虎的別稱。《左傳·宣公四年》:「 楚 人謂乳穀,謂虎於菟。」 陸德明 釋文:「於,音烏。」《漢書·敘傳上》作「於檡」, 顏師古 註:「檡,字或作『菟』。」 唐 杜甫 《戲作俳諧體遣悶》詩之二:「於菟侵客恨,粔籹作人情。」 宋 黃庭堅 《奉和文潛贈無咎以既見君子胡為不喜為韻》:「何用知如此,文采似於菟。」 明 陶宗儀 《輟耕錄·朱張》:「左右僕從皆佩於菟金符,為萬戶、千戶。」 魯迅 《答客誚》詩:「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
李彭名句,送嗣行叟住雲岩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