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事名同火不思,風前聲勝四條絲

乾隆題陸治四時蔬果卷十六首·其八·枇杷

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題陸治四時蔬果卷十六首·其八·枇杷》

全文:
底事名同火不思,風前聲勝四條絲
從來蹤跡絕江北,應恨明君出塞時。

乾隆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底事

(1).何事。 唐 劉肅 《大唐新語·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關汝諸人底事,而生異議!” 宋 張元乾 《賀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詞:“底事 崑崙 傾 砥柱 ,九地黃流亂注?”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底》:“ 江 南俗語,問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 唐 以來已入詩詞中。” 陳毅 《為蘇南磨擦答某君書》詩:“投降緣底事?敵偽已圖窮。”

(2).此事。 宋 林希逸 《題達摩渡蘆圖》詩:“若將底事比渠儂,老胡暗中定羞殺。” 清 李漁 《蜃中樓·怒遣》:“歸向慈親告,底事羞還怕。”

火不思

突厥語qobuz的音譯。一種弦樂器。約 宋 元 時傳入內地。形似琵琶,但頸細,槽有稜角,與琵琶又有不同。《元史·禮樂志五》:“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頸,無品,有小槽,圓腹如半瓶榼,以皮為面,四絃皮絣,同一孤柱。”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火不思》:“琵琶直頸者, 宋 以來謂之‘火不思’。 俞玉吾 《席上腐談》云:‘渾撥四’形較琵琶小,胡人改造琵琶, 昭君 笑曰:‘渾不似也。’後譌為‘渾撥四’。案‘火不思’、‘渾撥四’皆單字還音,非有改造不似義。《長安客話》謂之‘胡撥思’…… 唐 人猶有直頸琵琶、曲頸琵琶之名, 宋 元 始以直頸者名‘火不思’。”參閱 林謙三 《東亞樂器考·關於火不思(渾不似)》。

前聲

古典戲曲用語。 元 明 雜劇的每支曲子須標明其所屬的宮或調,同一折中宮調相同的各曲,只在第一支曲前標明調名,其後各曲,則標“前聲”或“前調”。

乾隆名句,題陸治四時蔬果卷十六首·其八·枇杷名句

詩詞推薦

  • 句·其一

    汪革宋代〕釜星晚雜出,雨腳晨可歇。
  • 至元廿四年十一月二十日得宣命詣朝可庵有詩

    方逢振宋代〕抱琴來會錦沙溪,音響能清一世埃。不學晉人反招隱,頗知陶令欲歸來。羨君雪裡騎驢興,哀我年前戲馬台。留取
    底事名同火不思,風前聲勝四條絲 詩詞名句
  • 書感

    陸游宋代〕丈夫本願脫世鞿,丹成晝日凌空飛,纓冠佩玉朝紫微,白銀宮闕瞻巍巍。不然萬里將天威,提兵直解邊城圍,苜蓿
  • 雲蘿山房

    劉紹元代〕䆗窱會幽谷,夤緣度回溪。長蘿分杳冥,雲氣恆霏霏。眷此賦場藿,心和無町畦。羨爾事耕鋤,斂志時息機。翠靄
  • 送道士張唯深

    周必大宋代〕出世須拋世俗文,休論何遜與陰鏗。但求仙伯三年艾,會向彌明頂上行。
  • 次韻子瞻系御史獄賦獄中榆槐竹柏 槐

    蘇轍宋代〕盛衰日相尋,循環何曾歇。攀條攬柔荑,回首驚脫葉。綠槐陰最厚,零落今存莢。千林一枯槁,平地三尺雪。草木
  • 應璩魏晉〕司隸鷹揚吏。爪牙徒擢空。折翅躍毛距。宛鵛還入籠。世人指為武。誰復勵嚴冬。
  • 贈王平甫

    沈遘宋代〕輕舟喜出大梁城,更得高才共載行。海內相知君與操,從容尊酒論平生。
  • 題疊浪軒

    劉過宋代〕僧房矮占一窗幽,不見當年疊浪浮。湖已為田知幻化,律更以教示精修。白蓮何日還同社,頑石無時不點頭。可惜
    底事名同火不思,風前聲勝四條絲 詩詞名句
  • 塞下曲四首

    李益唐代〕蕃州部落能結束,朝暮馳獵黃河曲。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秦築長城城已摧,漢武北上單于台。古來
底事名同火不思,風前聲勝四條絲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