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劉憲的《奉和幸三會寺應制》
全文:
岧嶢倉史台,敞朗紺園開。
戒旦壺人集,翻霜羽騎來。
下輦登三襲,褰旒望九垓。
林披館陶榜,水浸昆明灰。
網戶飛花綴,幡竿度鳥回。
豫遊仙唱動,瀟灑出塵埃。
參考注釋
三襲
(1).指三者相合。《國語·周語下》:“而令德孝恭,非此其誰?且其夢曰:‘必 驩 之孫,實有 晉國 。’其卦曰:‘必三取君於 周 。’其德又可以君國,三襲焉。” 韋昭 註:“襲,合也。三合:德、夢、卦也。”
(2).三重。多指宮觀的三重門。 南朝 梁 沉約 《郊居賦》:“孤嶝橫插,洞穴斜經;千丈萬仞,三襲九成。” 唐 劉憲 《奉和幸三會寺應制》詩:“下輦登三襲,褰旒望九垓。”《新唐書·西域傳下·拂菻》:“王宮有三襲門,皆飾異寶。中門中有金巨稱一,作金人立,其端屬十二丸,率時改一丸落。”
九垓
(1).亦作“ 九畡 ”、“ 九陔 ”。中央至八極之地。《國語·鄭語》:“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經入以食兆民。” 韋昭 註:“九畡,九州之極數。” 晉 葛洪 《抱朴子·審舉》:“今普天一統,九垓同風。” 北齊 魏收 《枕中篇》:“九陔方集,故眇然而迅舉;五紀當定,想窅乎而上征。”《明史·韓爌傳》:“念先帝臨御雖止旬月,恩膏實被九垓。”
(2).亦作“ 九閡 ”、“ 九陔 ”。九層。指天。《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上暢九垓,下泝八埏。” 李善 註:“垓,重也……言其德上達於九重之天。”《漢書·禮樂志》:“專精厲意逝九閡,紛雲六幕浮大海。” 顏師古 注引 如淳 曰:“閡亦陔也。” 晉 葛洪 《抱朴子·廣譬》:“日未移晷,周章九陔。” 晉 郭璞 《遊仙詩》之六:“升降隨長煙,飄飄戲九垓。” 唐 吳筠 《秋日彭蠡湖中觀廬山》詩:“ 董氏 出六合,王君升九垓。”
劉憲名句,奉和幸三會寺應制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