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曾豐的《招董彥文以下十二人小酌道舊》
全文:
鶴髮雞皮十二人,非親非故即比鄰。
觥籌交錯情初洽,舌本瀾翻事半陳。
父祖艱難猶在耳,兒孫憤悱可書紳。
主人未似賓之老,浩嘆何當老似賓。
參考注釋
父祖
父親和祖父。泛指祖先。《三國志·魏志·陳琳傳》:“卿昔為 本初 移書,但可罪狀孤而已,惡惡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 魏鑒勛 袁閭琨 《試論皇太極的改革及智囊團》:“﹝ 努爾哈赤 ﹞提出‘七大恨’,以報父祖之仇為號召,組織 女真 人起兵反 明 ,得到了 女真 人民的擁護。”
艱難
艱苦困難
歷艱難險巇。——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漫長而艱難的行軍
兒孫
(1) 兒子和孫子
(2) 泛指後代
憤悱
(1).謂積思求解。語出《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朱熹 集註:“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唐 劉禹錫 《奏記丞相府論學事》:“今夫子之教日頽靡,而以非禮之祀媚之,斯儒者所宜憤悱也。” 宋 蘇軾 《跋所書<清虛堂記>》:“今 子由 既輕以余書予人可也,又以其微妙之法言不待憤悱而發,豈不過哉!” 明 方孝孺 《答金景文書》:“執事憤悱,旁求博討,卒未有得。” 章炳麟 《文學總略》:“大愚不靈,無所憤悱者,覩眇論則以為恆言也。”
(2).憤慨,怨恨。《舊五代史·唐書·末帝紀中》:“ 盧文紀 等見其奏不悅,班行亦多憤悱。” 明 沉德符 《野獲編·佞倖·教坊官一品服》:“ 司馬子長 雲‘主上以倡優畜之’,此非誠言,乃憤悱之詞也。”
書紳
把要牢記的話寫在紳帶上。後亦稱牢記他人的話為書紳。語本《論語·衛靈公》:“ 子張 書諸紳。” 邢昺 疏:“紳,大帶也。 子張 以 孔子 之言書之紳帶,意其佩服無忽忘也。” 晉 孫綽 《答許詢》詩之九:“且戢讜言,永以書紳。”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四:“﹝ 王禹偁 ﹞嘗侍宴 瓊林 , 太宗 獨召至御榻,面誡之曰:‘卿聰明,文章在 有唐 不下 韓 柳 之列,但剛不容物,人多沮卿,使朕難庇。’ 禹偁 泣拜,書紳而謝。” 聞一多 《神話與詩·文學的歷史動向》:“以上兩個歷史的教訓,是值得我們的新詩人書紳的。”
曾豐名句,招董彥文以下十二人小酌道舊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