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樓鑰的《送鄭楚客司法之岳陽》
全文:
先生作賦真八吟,高處獨步無古今。
少從三山來四明,一郡士子多青衿。
我嘗學事六七載,膏馥沾丐資之深。
竊名文場掌帝制,至今不敢忘指南。
英英二子俱秀爽,遺以一經無籯金。
長公奉母上巴陵,念君遠去因論心。
見君詩編筆雖敏,三嘆未見朱弦音。
海瀕熬波幸解組,未知宦路多嶇嶔。
先生賦編更熟讀,非止駢儷夸詞林。
其中關鍵妙一世,字字諧協如鳴琴。
談經況有著述在,持論肯為向與歆。
青箱但能世其業,前躡雋軌將駸駸。
君家曾無錐可卓,遲次幸此突不黔。
不惟母老身非少,廉介又務循官箴。
量入為出可不謹,斤斤飢食寒有衾。
非求多藏第約己,瓶儲紙裹跡可尋。
法曹持平守三尺,平反一笑神所臨。
謹毋失己毋失人,同列當和時盍簪。
上官善事免曠職,首上尻高宜致欽。
岳陽樓號天下稀,地坼吳楚連衡郴。
洞庭漫汗天立壁,君山當中出青岑。
向來命名字以楚,宦遊直到重湖潯。
登樓談笑領僚屬,風流欣遇賢侯任。
君行應得江山助,新篇寄我毋浮沉。
摻祛欲言不盡意,更取濁酒從君斟。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少從
古謂出國使者隨從中之地位低微者。《史記·大宛列傳》:“而 漢 使者往既多,其少從率多進熟於天子,言曰:‘ 宛 有善馬在 貳師城 ,匿不肯與 漢 使。’” 裴駰 集解引《漢書音義》:“或雲從行之微者也。”一說為使者的少年隨從。《漢書·張騫傳》:“其少從率進熟於天子。” 顏師古 註:“ 漢 時謂隨使而出外國者為少從,總言其少年而從使也。”
三山
(1).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 晉 王嘉 《拾遺記·高辛》:“ 三壺 ,則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壺 ,則 方丈 也;二曰 蓬壺 ,則 蓬萊 也;三曰 瀛壺 ,則 瀛洲 也。” 唐 駱賓王 《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詩:“玄都五府風塵絶,碧海三山波浪深。” 宋 蘇軾 《奉和陳賢良》詩:“三山舊是神仙地,引手東來一釣鼇。” 清 黃遵憲 《和沉子培同年》詩:“縹緲三山信 徐巿 ,橫縱六里聽 張儀 。”
(2). 福州 的別稱。 福州 城中西有 閩山 ,東有 九仙山 ,北有 越王山 ,故 福州 又稱 三山 。見 宋 曾鞏 《道山亭記》。 元 薩都剌 《入閩過平望驛》詩:“ 廣陵 城裡別匆匆,一去 三山 隔萬重。”
(3).冠名。 唐 李群玉 《寄友人鹿胎冠子》詩:“數點疏星紫錦斑,仙家新樣剪三山。” 元 郭珏 《送友人從軍》詩:“七星戰袍襯金甲,三山尖帽飄猩紅。” 明 費信 《星槎勝覽·占城國》:“其酋長頭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
(4).指三山骨。 唐 元稹 《望雲騅馬歌》:“蹄懸四跼腦顆方,胯聳三山尾株直。” 宋 黃庭堅 《次韻宋楙宗僦居甘泉坊書懷》:“家徒四壁書侵坐,馬聳三山葉擁門。”詳“ 三山骨 ”。
(5).喻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三重壓迫。 郭沫若 《頌黨慶》詩之一:“三山白雪化,九域紅旗鮮。” 蕭華 《井岡山頌》詩:“推翻三山驚寰宇,社會主義日日新。”
四明
山名。在 浙江省 寧波市 西南。自 天台山 發脈,綿亘於 奉化 、 慈谿 、 餘姚 、 上虞 、 嵊縣 等縣境。道書以為第九洞天,又名 丹山赤水洞天 。凡二百八十二峰。相傳群峰之中,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辰之光,故稱 四明山 。《三才圖會·四明山圖考》:“ 四明山 者, 天台 之委也。高興華頂,齊跨數邑。自 奉化 雪竇 入,則直謂之 四明 。行山中大約五六十里,山山盤亘,竹樹蔥菁,眾壑之水,亂流爭趨。入益深,猿鳥之聲俱絶,悄然嘻呬通顥氣,覺與世界如絶,不似 天台 之近人也。道書稱第九洞天。峯凡二百八十二,中有 芙蓉峯 ,刻 漢 隸‘四明山心’四字。其山四穴如天窻,隔山通日月星辰之光,故曰 四明 。”
士子
(1).男子的美稱,多指年輕人。《詩·小雅·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憂我父母。” 毛 傳:“偕偕,強壯貌。士子,有王事者也。” 鄭玄 箋:“朝夕從事,言不得休止。”
(2).士大夫官僚階層。 南朝 梁 沉約 《奏彈孔稚珪違制啟假事》:“臣聞禁憲有章,士子攸慎;守官有典,觸網斯及。蓋所以崇威闡法,下肅上尊。”
(3).學子;讀書人。《北齊書·辛術傳》:“ 天保 末, 文宣 嘗令 術 選百員官,參選者二三千人, 術 題目士子,人無謗讟,其所旌擢,後亦皆致通顯。” 唐 杜甫 《別董頲》詩:“士子甘旨闕,不知道里寒。” 明 葉憲祖 《鸞鎞記·催試》:“今當大比之年,士子們紛紛上京應舉。” 魯迅 《朝花夕拾·五猖會》:“賽會雖然不象現在 上海 的旗袍、 北京 的談國事,為當局所禁止,然而婦孺們是不許看的,讀書人即所謂士子,也大抵不肯趕去看。”
(4).豪門士族的子弟。《文選·沉約<恩倖傳論>》:“且士子居朝,鹹有職業。雖七葉珥貂,見崇 西漢 ,而侍中身奉奏事,又分掌御服。 東方朔 為黃門侍郎,執戟殿下。郡縣掾吏,並出豪家;負戈宿衛,皆由勢族。非若晚代分為二塗者也。” 李善 註:“二塗謂士庶也。言仕子不居賤職,庶族不涉清階。” 劉良 註:“晚代謂 魏 晉 也。士與人異品雜用,故云二塗。”
(5).將士家的子弟。《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帝輒優文答報”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曰:“是後大發士息,及取諸國士。 植 以近前諸國士息已見發,其遺孤稚弱,在者無幾,而復被取,乃上書曰:‘……國有士子,合不過五百人,伏以為三軍益損,不復賴此。’”
青衿
(1).青色交領的長衫。古代學子和 明 清 秀才的常服。《詩·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毛 傳:“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 北周 庾信 《謝趙王賚息絲布啟》:“青衿宜襲,書生無廢學之詩;春服既成,童子得 雩 沂 之舞。”《新唐書·禮樂志九》:“其日,鑾駕將至,先置之官就門外位,學生俱青衿服,入就位。”《儒林外史》第四四回:“蒙前任大宗師考補博士弟子員。這領青衿不為希罕,卻喜小侄的文章前三天滿城都傳遍了。”
(2).借指學子。 明 清 亦指秀才。《魏書·逸士傳·李謐》:“方欲訓彼青衿,宣揚墳典。” 唐 楊炯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縣學先聖廟堂碑文》:“絳帳語道,青衿質疑。”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身列青衿,敗檢釀命。”自註:“科舉時稱秀才為青衿。”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一章:“ 明 以來之文臣不為公侯,必待艱難考試乃得青衿。”
(3).穿青色衣服的人。多指青少年。 宋 蘇軾 《坤城節集英殿宴教坊詞·放小兒隊》:“青衿旅進,雖末技而畢陳;黃屋天臨,知下情之無壅。”
樓鑰名句,送鄭楚客司法之岳陽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