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劉克莊的《甲辰書事二首》
全文:
往萌芽曼卿曾奪敕,後來同甫竟成名。
草茅匹士謀身拙,槐棘諸公議法平。
囚服若為探禹穴,明時定不血秦坑。
何當拜舞雞竿了,沽酒刲羊與壓驚。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草茅
亦作“ 草茆 ”。亦作“艸茅”。1.雜草。《楚辭·卜居》:“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 唐 杜甫 《奉酬嚴公寄題野亭之作》詩:“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無徑欲教鋤。” 清 唐甄 《潛書·柅政》:“雖無不肖攘民之事,而視民若忘,等於草茅。”
(2).草野;民間。多與“朝廷”相對。《儀禮·士相見禮》:“凡自稱於君,士大夫則曰下臣,宅者在邦則曰市井之臣,在野則曰草茅之臣。”《梁書·張弘策傳》:“英雄今何在?為已富貴,為在草茅?” 宋 歐陽修 《上范司諫書》:“夫布衣韋帶之士,窮居草茅,坐誦書史,常恨不見用。” 清 侯方域 《朋黨論下》:“朝廷有頑鈍無恥之大臣,而後草茅有激濁揚清之名士。”《醒世姻緣傳》第一回:“分明是草茆兒戲,到像 細柳 規模。”
(3).在野未出仕的人;平民。《新唐書·馬周傳贊》:“ 周 之遇 太宗 ,顧不異哉!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 章炳麟 《秦政記》:“建國之主,非起於艸茅,必拔於搢紳也。” 吳晗 《朱元璋傳》第二章三:“﹝ 劉基 ﹞以 賈誼 、 屈原 自比,怨 元 朝政府不用草茅,不問採薇,自艾自嘆。”
(4).比喻鄙陋微賤。 唐 陳子昂 《為宗舍人謝贈物表》之二:“自國之寵貴,未聞此榮。草茅孤臣,何以堪處!”
(5).比喻淺陋微賤的人。 宋 曾鞏 《與杜相公書》:“閤下以舊相之重,元老之尊,而猥自抑損,加禮於草茆之中,孤煢之際。” 宋 曾鞏 《福州謝到任表》:“草茆弱質,素依及物之仁;犬馬微誠,終冀因心之恕。”
匹士
即士。以其地位低微,故稱。《禮記·禮器》:“君子大牢而祭,謂之禮;匹士大牢而祭,謂之攘。” 孔穎達 疏:“匹士,士也……言其微賤,不得特使為介乃行,故謂之匹也。”《新唐書·元稹傳》:“夫以匹士之愛其子,猶求明哲慈惠之師,豈天下元良而反不及乎?”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道下》:“賞罰不厭一,好惡不厭岐;一者以為羣眾,岐者以優匹士。因道全法,則君子樂而大姦止。”
謀身
為自身打算。 唐 盧綸 《春日書情贈別司空曙》詩:“壯志隨年盡,謀身意未安。”《金史·鄧儼傳》:“平章政事 完顏守貞 曰:‘ 儼 有才力,第以謀身為心。’” 景耀月 《送邵質侯歸國和留別原韻》:“叔世謀身拙,迷陽悟道窮。”
槐棘
(1). 周 代朝廷種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以定三公九卿之位。後因以“槐棘”喻指三公九卿之位。 晉 葛洪 《抱朴子·審舉》:“上自槐棘,降逮皁隸,論道經國,莫不任職。” 南朝 梁 任昉 《桓宣城碑》:“將登槐棘,宏振綱網。” 清 趙翼 《哭王述庵侍郎》詩:“奏凱歸來大策勛,屢擢崇班到槐棘。”參見“ 三槐九棘 ”。
(2).《禮記·王制》:“正以獄成告於大司寇,大司寇聽之棘木之下。大司寇以獄之成告於王,王命三公參聽之。”後因以“槐棘”指聽訟的處所。《三國志·魏志·高柔傳》:“古者刑政有疑,輒議於槐棘之下。自今之後,朝有疑議及刑獄大事,宜數以咨訪三公。”《資治通鑑·齊明帝建武四年》:“是故先王之制,雖有親、故、賢、能、功、貴、勤、賓,苟有其罪,不直赦也;必議於槐棘之下,可赦則赦,可宥則宥,可刑則刑,可殺則殺。”
公議
(1)
(2) 眾人的議論
自報公議
(3) 關於國家的事情,以公眾利益為標準而評議
劉克莊名句,甲辰書事二首名句
名句推薦
須知煩惱處,悟得即菩提
釋宗一《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