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道經注已畢,心知內篇口不言

高適贈別晉三處士

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高適的《贈別晉三處士》

全文:
有人家住清河源,渡河問我游梁園。
手持道經注已畢,心知內篇口不言
盧門十年見秋草,此心惆悵誰能道。
知己從來不易知,慕君為人與君好。
別時九月桑葉疏,出門千里無行車。
愛君且欲君先達,今上求賢早上書。

高適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高適手持道經注已畢,心知內篇口不言書法作品欣賞
手持道經注已畢,心知內篇口不言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道經

(1).路過。《後漢書·西域傳·於窴國》:“ 元嘉 元年,長史 趙評 在 於窴 病癰死, 評 子迎喪,道經 拘彌 。”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餘·術技名家》:“後復之 杭 ,道經向泊舟處,忽遇先日贈錢之婦。” 清 無名氏 《燼宮遺錄》卷下:“宮人道經 承乾宮 ,戲推石獅子以為笑樂。”

(2).遵行的準則。 漢 荀悅 《申鑒·政體》:“惟修六則以立道經,一曰中,二曰和,三曰正,四曰公,五曰誠,六曰通。”

(3).道家或道教的經典。《南史·顧歡傳》:“案道經之作,著自 西周 ;佛經之來,始乎 東漢 。”《隋書·經籍志四》:“道經者,雲有 元始天尊 ,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所以説天地淪壞,劫數終盡,略與佛經同。”《<通志>總序》:“道家則有道書,有道經,有科儀,有符籙,有吐納內丹,有爐火外丹。”

心知

心智。知,同“ 智 ”。《禮記·樂記》:“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 陸德明 釋文:“知,音智。”《舊唐書·柳公綽傳》:“寒暑滿天地之間,浹肌膚於外;好愛溢耳目之前,誘心知於內。” 清 戴震 《孟子字義疏證·性》:“人之血氣心知,原於天地之化者也。”

猶知心。指好友或情人。 唐 嚴維 《丹陽送韋參軍》詩:“ 丹陽 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 唐 李鹹用 《送進士劉松》詩:“滔滔皆 魯 客,難得是心知。” 明 馮夢龍 《山歌·素帕》:“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

內篇

古代指論著中的主要部分,對“外篇”而言。如《莊子》、《晏子春秋》、《抱朴子》、《史通》、《文史通義》等書都分內、外篇。內篇為作者要旨所在,外篇則屬餘論或附論性質。又文集亦有分內外篇者,內篇多為作者自編或有關學術義理的文章,如 汪中 《述學》。《晉書·葛洪傳》:“故予所著子,言黃白之事,名曰內篇。其餘駮難通釋,名曰外篇。” 唐 成玄英 《〈莊子〉序》:“《內篇》明於理本,《外篇》語其事蹟,《雜篇》雜明於理事。”後以內篇指神仙家言。 唐 高適 《贈別晉三處士》詩:“手持道經注已畢,心知內篇口不言。” 宋 宋祁 《詆仙賦》:“緣內篇之丕誕兮,眩 南公 之多聞。”

不言

(1).不說。《書·說命上》:“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稟令。” 晉 孫綽 《天台山賦》:“恣語樂以終日,等寂默於不言。” 唐 韓愈 《秋懷詩》之九:“空堂黃昏暮,我坐默不言。”

(2).不依靠語言。謂以德政感化人民。《老子》:“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管子·心術上》:“故必知不言無為之事,然後知道之紀。”《南史·王儉傳》:“所以得厝私懷,實由稟明公不言之化。”

(3).不料。 唐 宋之問 《桂陽三日述懷》詩:“愚謂嬉遊長似昔,不言流寓歘成今。”

高適名句,贈別晉三處士名句

詩詞推薦

手持道經注已畢,心知內篇口不言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