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譚處端的《酹江月》
全文:
一靈真性,又因何、漾入凡胎塵域。
迤染浮華貪愛戀,展轉昏迷真跡。
曠劫難逃,如今又錯,罪孽重重積。
本來模樣,怎生分解尋覓。
須屏視聽雙泯,舍情雲水,物外搜玄理。
寂寞孤清趣妙有,豈顧形軀瘦役。
捉住風飈,玲瓏輝煥,默默烹金液。
神丹昭著,死生煩惱寧息。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寂寞
(1) 冷清孤單;清靜
寂寞難耐
(2) 靜寂無聲
孤清
孤高而清淨。 唐 張九齡 《感遇》詩之二:“幽林歸獨臥,滯慮洗孤清。” 明 袁宏道 《和王以明山居韻》:“撥卻閒生事,孤清亦可風。”
妙有
(1).道家指超乎“有”和“無”以上的原始存在。《文選·孫綽<游天台山賦>》:“太虛遼廓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 李善 註:“妙有謂一也。言大道運彼自然之妙一,而生萬物也……《老子》曰:‘道生一。’ 王弼 曰:‘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謂之為妙有者,欲言有,不見其形,則非有,故謂之妙;欲言其無,物由之以生,則非無,故謂之有也。斯乃無中之有,謂之妙有也。” 唐 李白 《九華山聯句》:“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
(2).佛教指非有之有。與非空之空的“真空”相對。 南朝 梁 蕭統 《令旨解法身義》:“寄以名相,故説妙有,理絶名相,何妙何有。”《景德傳燈錄·荷澤大師<顯宗紀>》:“湛然常寂,套用無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無,便成妙有。”
豈顧
猶何必。《大戴禮記·禮察》:“若夫慶賞以勸善,刑罰以懲惡,先王執此之正,堅如金石;行此之信,順如四時。處此之功,無私如天地爾,豈顧不用哉?”《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論》:“然 張耳 、 陳餘 始居約時,相然信以死,豈顧問哉。及據國爭權,卒相滅亡,何鄉者相慕用之誠,後相倍之戾也!豈非以勢利交哉?”
形軀
身體,軀殼。《莊子·達生》:“汝得全而形軀,具而九竅,無中道夭於聾盲跛蹇而比於人數,亦幸矣。” 三國 魏 阮籍 《答伏義書》:“徒寄形軀於斯域,何精神之可察?” 明 李東陽 《九日柬敷五》詩:“茂林對修竹,足以寧形軀。”
譚處端名句,酹江月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