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文兆的《贈天柱山昕禪老》
全文:
幾年天柱居,韜光外浮世。
禪心混沌先,詩思雲霞際。
山雪滌茶鐺,谿泉濯祖毳。
富德鄙利徒,貴道輕權勢。
竹牖晴長開,松扉夜不閉。
霜嚴庭樹萎,雨暴龕燈翳。
紅葉遇寒燒,白頭逢暖剃。
終期為近鄰,清話素相契。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天柱
(1).古代神話中的支天之柱。《淮南子·墬形訓》:“昔者 共工 與 顓頊 爭為帝,怒而觸 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維絶。”《神異經·中荒經》:“ 崑崙 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周圓如削。”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詩:“黨徒們呀,快把你們的頭顱借給我來!快把這北方的天柱碰壞!碰壞!”
(2).比喻負重任者。 田漢 《關漢卿》第五場:“可是自從讀了 文丞相 的《正氣歌》,才知道現在也還有這樣不愧前人的地維、天柱,這就大大增加了我的勇氣了。”
(3).耳的別名。《太平御覽》卷三六六引《長沙耆舊傳》:“太尉 劉壽 少遇相師,相師曰:‘耳為天柱,今君耳城郭,必典家邦。’”
(4).山名。在 山東 平度縣 北。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山東七·萊州府》:“ 天柱山 ,州( 平度州 )北五十里,絶頂巉巖,聳立如柱。”
(5).山名。又名 霍山 。在今 安徽 。 西漢 元封 五年(公元前106年) 武帝 南巡,登其山,號為南嶽,即此。《史記·孝武本紀》:“上巡 南郡 ,至 江陵 而東,登禮 潛 之 天柱山 。” 裴駰 集解引 應劭 曰:“ 潛縣 屬 廬江 , 南嶽 霍山 也。”
(6).山名。在 浙江省 餘杭縣 北。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浙江二·杭州府》:“﹝ 大滌山 ﹞其右為 天柱山 ,高六百六十丈……為第五十七福地。”
(7).山名。 陝西 岐山 的別名。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陝西四·鳳翔府》:“ 岐山 亦曰 天柱山 。”
(8).星名。屬於東方七宿中的角宿。《晉書·天文志上》:“三台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星經》卷上:“天柱五星在紫微宮內,近東垣,主建教等二十四氣也。”
韜光
(1).斂藏光采。 漢 孔融 《離合作郡姓名字詩》:“玟璇隱曜,美玉韜光。” 唐 韓偓 《元夜即席》詩:“桂兔韜光雲葉重,燭龍銜耀月輪明。”
(2).比喻隱藏聲名才華。 南朝 梁 蕭統 《<陶淵明集>序》:“聖人韜光,賢人遯世。”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三折:“學 子陵 遁跡在 嚴灘 ,似 呂望 韜光在 渭川 。” 魯迅 《且介亭雜文·河南盧氏曹先生教澤碑文》:“韜光里巷,處之怡然。”
(3). 唐 代名僧, 蜀 人,能詩,住 杭州 靈隱寺 ,與郡守 白居易 為詩友。 穆宗 長慶 年間,於 靈隱山 西北 巢枸塢 築寺,後人名之 韜光寺 ,亦省稱 韜光 。 清 周準 《宿靈隱寺梵香閣曉起眺望》詩:“行當訪 韜光 ,直上松雲頂。” 張昭漢 《絕句十二首和先君韻》之四:“竹杖芒鞋任所適,朝游 靈隱 暮 韜光 。”
浮世
人間,人世。舊時認為人世間是浮沉聚散不定的,故稱。 三國 魏 阮籍 《大人先生傳》:“逍遙浮世,與道俱成。” 唐 許渾 《將赴京留贈僧院》詩:“空悲浮世雲無定,多感流年水不還。”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一折:“覷百年浮世,似一夢 華胥 。” 丁玲 《母親》二:“ 曼貞 這時,也正有著一種悲涼的浮世的感覺。”
釋文兆名句,贈天柱山昕禪老名句